近日,一女子在朋友圈发文不参加普通同学随礼,称个人不喜欢礼金习俗,这种做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很多同学朋友日常都没有交集,随礼没有意义,也有观点认为这个社会讲究的就是人情世故,礼尚往来还是值得推崇的。您怎么看?
打破陈规 值得肯定
@河北白帆:随礼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礼尚往来,但随着社会进步,特别是年轻人生活压力的加大和对亲情关系的淡化,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拒绝随礼,并将随礼视为无效社交。对他们的这种做法,社会不应给予过多的指责,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年轻人希望按照自己的价值理念开展社交,就应该给予必要的尊重和理解。
@周芳元:参不参加随礼全凭个人意愿,无须道德绑架。礼尚往来虽说是传统习俗,但居高不下的随礼让人不堪重负,更有甚者让许多人要打肿脸充胖子,这岂是真感情的表现。其实,随礼除了礼金之外,别的选择也有很多,要跳出固有思维,改变物质化的随礼文化,让“礼轻情义重”的理念成为时代新风尚,不随礼就是个突破。
@文魁:平心而论,同学结婚大喜的日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赠送些小礼物,既能表达祝福,也能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本无可厚非。然而,如今礼尚往来却变了味,红包的分量越来越重,份子钱变成衡量感情深浅的砝码,人情消费也随之成为不少人沉重的负担。随礼文化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倘若被贸然贴上“情义越深份子钱越高”的标签,不仅会使彼此的关系疏远,更会使情感不再淳朴。
任性之举 不宜效仿
@鹿台一卒:人在世上,必要的人情世故还是要讲的,同学朋友的喜事随个礼也是应该的。随礼不在于礼物有多重,关键在于一份心意的表达,是一种情谊的延续。该女子在朋友圈发布不随礼的信息并不适宜,那会让人对其心存芥蒂,从而断了来往,淡了情谊。对于这种任性的行为不应效仿,要及时消除影响,把不利后果降到最低。
@踏浪:随着礼金的水涨船高,确实有人不堪重负,发朋友圈表明不再遵从这个习俗,好像把自己隔绝了起来,这样确实清净了,但也失去了许多真诚的朋友。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在朋友圈作出不随礼的决定,等自己有事情再找朋友帮忙时,也就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愿意出手了。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学和亲友随礼,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这才是正确的随礼之道。
@左崇年:我国素称礼仪之邦,注重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一个有人情味的社会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随礼时礼金或礼物的往来流动,其实也是人的情感在流动。适当的人情往来本无可厚非,其精髓在于以物传情,而非计较多寡有无,发朋友圈表明不随礼,显然有些不近人情和过于决绝了。
兴利除弊 与时俱进
@兵:随礼文化其本质是表达尊重和祝福,是一种温暖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总的来说,这种风俗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需要结合具体的人和具体的情况来判断。人们的看法也会因个体经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去思考社交礼仪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保持传统礼仪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发展新型社交方式。
@仙水忍:随礼代表了亲朋好友的祝福,但随着人情社会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随礼文化也随之产生了部分负面效应,不乏巧立名目者,不良风气也愈演愈烈,让人不堪重负。无论如何,人情往来都不应该寄托在物质和金钱上,想要让随礼文化更具有现代文明气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其回归理性。
@创业:在当前社会,许多年轻人开始拒绝随礼习俗,这样的做法显然更符合现代的人际关系,避免了不少的无效社交,我们需要看到其打破传统社交习俗的进步意义。当然,时代在发展,在尊重个体选择的基础上,也要对传统重新理解与尊重,进而寻找到更加人性化的社交模式,让旧有的人情社会不失温度。
下期话题
近日,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十余所国内高校,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不再给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此一新闻也冲上了热搜。有人认为,大学不提供住宿服务,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但也有网友表示,妥善安排学生宿舍,是高校不容推卸的责任。对此,您怎么看?下期茶座,邀您聊聊“大学不安排住宿”这个话题,您可在“温陵茶座”新浪微博留言,也可加入QQ群299935398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