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孩子出现咳嗽、发烧症状。“肺炎、支原体、阿奇霉素”成为网络热词,家长们耳闻目染,对于支原体肺炎也变得熟悉了。但最近,有家长发现,流感好像也来了。那么,孩子们到底是感染了什么?支原体肺炎还是流感?有什么区别呢?
记者邀请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吴俊峰,为大家做详细的讲解。□本报记者 张沼婢
支原体肺炎未明显减少 甲流也开始流行
吴俊峰说,最近支原体肺炎感染还没明显减少,但流感病毒却悄悄地到来了,流感患者的比例逐渐增多。
吴俊峰介绍,从病因上区分,支原体是一类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肺炎支原体有一种特殊的末端结构,能使其黏附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引起肺部感染。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当前正在流行的以甲流为主。
两者临床表现方式不同
“从传播途径上说,两者既有相同传播方式,也有不同的方式。”吴俊峰说,支原体肺炎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在2—3周。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是最易感的人群,发病高峰为学龄前期和学龄期。而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
流感病毒既能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直接感染,又能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感染,还可因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而感染。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机构等人群密集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疫情。感染后通常可有1—3天的潜伏期。
吴俊峰介绍,可以从临床表现上初步判断。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轻症患者可不发病,或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重症患者可致肺炎、肺实变、胸腔积液、坏死性肺炎等;而流感主要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C—40°C,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吴俊峰提醒家长注意,如果发现孩子剧烈咳嗽、高热不退,尽快带其就医。
家长注意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冬春季节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且冬春季人们在室内聚集更多,同时由于寒冷的天气和缺乏阳光,人们免疫系统功能相对下降等原因,导致一些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存活,并且湿度大有利于它们在空气中的悬浮和传播。因此,做好冬春季传染病预防很重要。
吴俊峰提醒大家,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
少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和感冒咳嗽的人保持一定距离等。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将用过的纸巾扔进垃圾桶。
做好手卫生,经常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注意室内通风,每次通风不少于30分钟,以保持空气新鲜。
做好卫生,床单被褥等经常清洗,在太阳底下晾晒。
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要做好通风消毒,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