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福医大附二院呼吸内科杨栋勇主任诊室,52岁的老林又来复诊,对着杨栋勇主任不停地鞠躬致谢。
6年前,他因肺癌晚期,每天大量咳血。按以往的经验,只有3个月的生命。而他活了6年,CT复查,肺癌病灶缩小,身体良好。
□本报记者 张沼婢
新手段“精准打击”肿瘤细胞
记者了解到,老林是一名老烟民了,平均每天吸烟3包。6年前,他突然开始反复地咳血,胸口总是感到隐隐不适,人迅速消瘦。多次服用消炎药、止咳药不见好转。
他到医院之后,检验科室对其不同部位分别穿刺并行病理检查,都找到肺腺癌细胞,确诊为肺腺癌晚期合并全身多发转移。
最要命的是,肿瘤差不多有6厘米大,位置十分靠近心脏。按以往的经验,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疗,他只剩下3个月左右的生命了。
当得知是晚期肺癌,无法手术,患者及家属一时陷入了绝望之中,以为只能放化疗,非常悲观,一度想放弃治疗。
“其实随着医药研究的不断发展,目前肿瘤治疗已经不再局限于肿瘤放化疗,还有肿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等手段。”杨栋勇说,“不少人面对肺癌,往往希望放化疗能杀死癌细胞,甚至采用饥饿疗法,希望能够饿死癌细胞,但这在目前来看效果不理想。而靶向治疗能‘精准打击’肿瘤细胞,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
动态检测肿瘤基因
经过医生和病人及家属详细的介绍和沟通,老林对肿瘤的治疗慢慢重拾信心。
后来老林先做了肿瘤基因检测,幸运的是找到了基因突变点,通过基因检测精准选择靶向药物。
虽然靶向药物服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出现耐药,肿瘤会变大,但再次通过肿瘤基因检测,仍有可能再次找到新的靶向药物治疗。
老林就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动态检测肿瘤基因,精准更换靶向药物,实现了6年多的长生存,目前仍在密切的随访治疗中。
“以前,作为肺癌专业的医生,经常被笑‘没有超过1年的患者朋友’,现在我们已经有多例晚期肺癌患者活过5年以上。”杨栋勇觉得,这是自己最欣慰之处。
靶向药物不适用于所有肺癌患者
100多年前,肺癌才在人类历史上出现,首例病人是矿工,人们误以为是矿山放射物所致,因此肺癌的第一个名字叫“矿山病”。此后,由于烟草在全球传播,肺癌发病多起来,一发病几乎就是等死。
1965年,科学家发现“芥子气”可以用于化疗,但化疗的有效率低于10%,无人活过1年。
2004年,美国两个研究小组首先发现非小细胞肺癌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驱动基因。从此肺癌的治疗方案有了很大的改变,而发现基因突变的2004年,被认定为“肺癌治疗新元年”。
目前,靶向药物已从一代、二代到现在第三代,癌细胞与药物来回攻守。也正是在这样的攻守间,每个回合为病人赢得两三年的生存机会,“晚期肺癌有望变成慢性病”才有实现的基础。
当然,靶向药物不适用于所有肺癌患者,杨栋勇说,诊断肺癌要先有病理活检确诊,其次要通过基因检测判断是否有EGFR、ALK等基因突变,有基因突变的才适合进行靶向治疗。
杨栋勇提醒,肺癌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好。高危人群应该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第一类高危人群是长期吸烟的烟民,另一类是家族中有肺癌病史的人。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情,更多的病人可以被及早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