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方都市报记者针对当下东莞中小学研学存在的问题面向社会展开征集,以期通过媒体报道监督促使中小学研学更加规范。连日来,收到了主要来自家长反馈的声音。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关于家长在研学问题上的呼声大体可划分为三类,分别为费用高昂、强制参与、研学机构选取过程的透明度需进一步提高。
“研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多以旅行方式体现,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被视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出路。早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就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可见,研学活动确有必要,是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也是锻炼孩子独立性、实践性以及社会认知能力的一个好办法。但研学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大量营利性机构介入,导致定价随意,收费不菲;出行服务偷工减料,名不副实游而不学;行业缺乏专业人才,随意考证就可从业等。
此外,有些研学活动内容安排随意,如路线设计不合理,“只旅行不研学”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使“研学”名不副实。在实际操作中,不乏学生将研学几乎等同为“春游”“野炊”等,甚至学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这样的研学,就是学生和家长不断抱怨的“没玩好也没学好”。
当前,开展研学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学校和校外机构。而研学活动必须坚持教育性与公益性兼顾的原则。对于以学校为主体开展的研学活动,存在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这类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的监管。如果是校外机构主办,则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及时指导,强化监管,根治研学乱象。当然,家长也要擦亮眼睛,避免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