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2月22日

八百多年文庙访古探幽

曾有大规模建筑群,留存大量古迹旧构件,正在复建重现昔日风采

重建中的南安文庙已初具规模

麒麟石是祥瑞如意的象征

“丹陛石”制作精良

“水车堵”内有多彩泥塑以及彩色剪瓷雕

嵌入墙体的古碑刻

南安文庙附属牌坊石构件,现收藏于泉州市博物馆内。

如今的文明阁和郑成功焚青衣处

南安,古称武荣,建制于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为闽南古老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古时,它的县治位于丰州城。北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南安文庙诞生于原丰州城西,不到百年内便移建至丰州城东,即今黄龙大桥西侧。在光阴长河里,南安文庙浮浮沉沉、几经兴废。而今南安文庙正历重建,昔日华光有望重现。

曾经拥有庞大的建筑群

南安文庙,也被称作南安学宫、南安县学,为古今南安唯一孔庙。如果摒弃现代眼光,让时空转换至数百年前,站在时空另一头的南安文庙前门或广场上环望,清源山便在左近,后为双阳山,面向的则为紫帽山。古时清风明月,那样一个环境可谓山清水秀,这也是南安文庙选址于此的缘故。

北宋靖康年间,南安文庙最早建于原丰州城西,但不到百年即迁址重建,原因或许在于当时的丰州城规模不大,难以容纳文庙这样的大型建筑群。现今黄龙大桥的西侧,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被闽南一带最负盛名的工匠开辟营造出了一片气势恢宏的建筑群。这片建筑群位于古丰州城东门外杏后乡吴亭山南麓,距离当年的黄龙江仅两三百米,距离五代闽国泉州刺史王审邽所建的招贤院约0.8公里。这片建筑群即迁建的南安文庙。

《泉州府志》载:元延祐年(1314—1320年),县尹李日晔重建南安文庙;泰定年(1324—1328年),县尹刘孚继修。元统二年(1334年),县尹文升火儿建殿庑、戟门、棂星门,殿左为遵道堂,殿右为明伦堂。至正初(约1341—1350年),县尹常瓒辟泮池。至此,南安文庙形制完备。

另有资料显示,明洪武、永乐年间,南安文庙修斋舍、仪门;宣德年间,先后建棂星门、廨舍,拓泮池、射圃,立观德亭于圃中;弘治年间,先后建馔堂、号房,修礼殿、棂星门、明伦堂,移建旧牌楼于庙学左右,复建斋宿;嘉靖年间,建敬一亭、启圣祠,凿泮池、建石桥,并立文昌、台甲二台,建应奎、毓秀二坊。后又设四门先生专祠在文庙东,奉祀唐代四门博士欧阳詹;设朱子祠在明伦堂左,奉祀大儒朱熹;设名宦祠在文庙东,奉祀历代知县、教谕、训导。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在重修文庙时续建文明阁。

从这一系列的记载不难看出,南安文庙曾经拥有庞大的建筑群。

在古代科举中

曾有辉煌成就

据民国时期的《南安县志·职官志》记载,明时,南安县学设“儒学署”,为地方官学的行政机构。明代,南安县学共有教谕46人、训导77人。这些人中不少是名师宿儒,如包原明、郭器、彭显烈、陈恩、区鹤鸣、龚士镖等,他们学问高深、笃实严谨,对南安文教的较快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期间,南安文教出现“百里之间,弦诵相闻”的盛景,读书风气浓郁。

另据《南安文史资料·第14辑》刊发的陈四轩、洪瑞生所撰的《南安孔庙笔谈》一文介绍,南安文庙雕塑有孔子、魁星二像。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南安文庙取山东曲阜泥土雕塑孔子圣像,可谓罕见,享有盛誉。南安文庙曾两次塌毁,两次移建,重修30次,增建15次。清乾隆元年(1736年)“博学鸿词”科进士、翰林院检讨、丰州书院山长洪世泽曾题书南安文庙对联:“佳山水面拱一楼,云生紫帽,潮映金鸡;大文章首开八郡,贞元虎榜,昭代鸿儒。”自北宋靖康之后,南安文庙历代科举考选进士者有南宋81人、元1人、明84人、清69人。考选举人者有明269人、清511人。考选贡生者为明190人、清399人。

一地文脉所系,故在不同时代,官方与百姓对南安文庙的重视程度都是超乎寻常的。然而,南安文庙在800多年时光中却是沉沉浮浮、屡兴屡废。史料记载,或庙址迁建,或庙殿毁废,或毁于流寇,或漂于洪水,或毁于地震,堪称多灾多难。

每回文庙重修重建,大多由历任知县、邑绅或教谕、学录、训导等主持。工程完毕,即会勒石立牌,纪其事、说其难、表其功。据旧《南安县志》与《丰州集稿》所载,南安文庙共有修建碑记15方。自清光绪年间废科举学堂后,南安文庙才渐渐荒废。1915年,那些碑记尚保存良好,是年也尚有主殿、棂星门、明伦堂、文昌阁、教谕署、泮池、云泮桥等存在,左近还有朱子祠、名宦祠、先生祠及历代修建碑记等。1937年南安县治内迁溪美,1952年丰州东门外大片土地划归泉州管辖,南安文庙亦在其范围内。在后来数十年岁月里,倾圮损毁的南安文庙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大成殿内拟供奉孔子像

2020年,南安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大成殿、东庑等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勘察;2022年,南安市文体旅集团全面开展文庙一期二期复建工作,计划于2025年12月全面完工。

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南安文庙正开展复建一期工程,其主要内容“大成殿组群”包括大成殿、大成门、西庑、东庑、庙前广场及两座牌坊。总占地面积1900平方米,其中月台、内埕(内广场)较为完好,基本上不会改变。未来的二期工程主要为重建“明伦堂组群”,分别为明伦堂、西斋、东斋、仪门、朱子祠主殿、西榉头、东榉头、前厅、学前广场等,其总占地面积约3612平方米。一期工程自2022年10月动工,预计在2024年1月竣工。随后将开展第二期复建工程。

近日,笔者来到复建中的南安文庙现场,发现大成门面阔“七开间”,现存古碑8方,其中6方分别位于大成门与东西庑相接的墙体中(东西各3方,皆镶入立面);另2方位于今主体建筑左侧约20米处的芒果树旁。据介绍,另有4方暂被收藏。

原大成殿已不存在,重建前遗址仅有础柱,因而现今重建的大成殿几乎全为新建。现大成殿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为重檐歇山式砖木石结构。据南安文体旅集团项目负责人王殿钦、现场施工队负责人董志煌介绍,重建完成后,相关部门拟在大成殿正中供奉孔子、孟子、朱熹等塑像。到时还会有“祭祀器皿、祭祀乐器”及“万世师表”等匾额布置其内。

大成殿前有月台,又名须弥座,其为条石垫高的平台,与一块“丹陛石”相连。此“丹陛石”为古物,未加移动,上有3爪龙雕,属元代风格。“丹陛石”又称“陛阶石”,为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长方形石头,一般设于宫殿前两条主路中间,常为一整块石头。南安文庙的“丹陛石”便是如此。

旧文庙遗留下的古物,除了完整的“丹陛石”、月台,且有拜石、内埕、吊筒、础柱、砖雕、蟠(盘)龙柱、麒麟壁、花窗、万字花框等等。现存两根蟠龙柱已被安置在大成门上,其为清代风格,显现4爪,与元代的3爪风格不同。此亦为历代以来南安文庙一次次被修复、重建之佐证。因有一次次累积、修建与完善,才有其遗留下的不同历史构件及不同时代流露出来的风格与风情。

文脉之地将焕新颜

北有大成殿,南有大成门,东庑、西庑位于大成殿与大成门之间,分为东西,分列两侧。其四面合起来便是内广场,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内石埕、内埕。重建前,东庑已全部倒塌,西庑只余部分红砖条石墙体。现今,一期工程整体建筑已完工,目前处于内外部装饰阶段,正进行彩绘。现场工作人员表示,之后,东庑、西庑计划布置成学堂模样,放置一些实木课桌椅及笔墨纸砚等。

大成门正面为朱红色,门上有四个清代风格的花窗,部分为旧物。现今,其有圆有方,有旧有新。大成门接近屋顶处有莲花吊筒(垂珠),同样有新有旧,之前坏的,如今采用新的作为替补。同时,大成门内两侧有“万字花框”,也是新旧结合,进行了修补。大成门两侧且有旧红砖雕及麒麟壁,大多为旧物。其中一面砖雕形状为荷花瓶,据介绍其修复前早已破碎,工人们一一拾捡碎片,而后进行拼接。荷花瓶对面有牡丹瓶砖雕,为新筑,砖雕边上的两头麒麟十分完整,在麒麟周围有祥云、吊钱、元宝、双菱、双圈、如意、葫芦等八样珍宝,寓意八方之德、八方来财。

大成门上,接近屋檐处有“水车堵”,那是一条水平装饰带,其中有多彩泥塑,边上有彩色剪瓷雕,皆为闽南传统工艺师傅创作,其内容有喜上眉梢、二龙戏珠等;大成门屋顶雕塑为“双凤朝牡丹”,其两侧有“鸱吻”,当地百姓称之为“磕鱼”(音),在传统民俗中它们起着辟除火灾之作用。

大成门的内饰及木构中,有百多个榫口采用清代雍正年间(1722—1735年)旧物,人们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补配,以使规制完整。这也是重建工程“修旧如旧”的原则与核心之一,完整的旧物大多得到利用,目的在于保留它们的岁月沧桑感以及历史文化底蕴。

现今庙前广场(外埕、外广场)采用了外来旧石铺就,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而内埕(内广场)地面不变,为历史遗留,仅稍加修复,相对较为完整。大成门外广场,即庙前广场前原有泮池,因附近居民建房之需,早年已被填埋。现广场上新建左右牌坊两座,其一为“义路坊”,一为“礼门坊”。两坊皆高5.65米、宽4.46米。两坊上有双龙、卷草等装饰。如今,南安文庙与见龙亭小区相邻,文庙部分附属建筑,如“文明阁”“郑成功焚青衣处”等被划入该小区,以作历史人文公园之用。

目前,南安文庙复建一期工程已处于收尾阶段,剩余大多为彩绘部分及塑像等物品的添置。另悉,庙前广场西侧将设置文化展墙。

(洪少霖 文/图)

--> 2023-12-22 曾有大规模建筑群,留存大量古迹旧构件,正在复建重现昔日风采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60071.html 1 八百多年文庙访古探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