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迎来一年一度的冬至,这一天既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有着“冬节”“亚岁”之称。
自古以来,冬至一直被视为是一年中值得庆贺的好日子。因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差异,伴随这一节日传承至今的各地过冬至习俗,亦有所不同。在闽南地区,被人们称为“小年兜”的冬至,浸润了古老的传统闽南文化,仅是过节的习俗就带有不少独特的地方特色。如离家远行的泉州游子会踏上返家的路途,只为在冬至到来时与亲朋团聚、扫墓祭祖;为了祈愿一家老小都能顺遂平安,生活在泉州的人们会用手工制作的糯米团子去装点床头、门窗,表达祈福纳祥愿望。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南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廖榕光认为,带有闽南特色的过冬至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员,同时在民间也是一个重要传统节日,为人们所重视且热爱着。
不仅如此,与民间过冬至习俗相辅相成的,还有不少历久弥新的闽南传统食俗。这些因过冬至而创造出的节日美食,历经时代更迭,被闽南地区人们代代传承至今,形成带有浓郁泉州特色的“冬节佳食”,当中既有糯香满溢,可作为民间祭祖拜神贡品的汤圆,也有被塑造成各种造型带有特殊含义的象形糕点,还有各种时令上市可用于驱寒补身的肉材、时蔬、海鲜等以及通过风干方式制成的“寒菜”。这些看似素朴,却又各具特色的过节食物,在丰富了冬至团圆餐桌的同时,也被赋予了各种寓意,传递着人们对生活、亲友的美好祝愿。在廖榕光看来,这些与过冬至有关的传统食物,不仅是许多身处异乡游子难以割舍的乡愁味道,也蕴藏着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传承这些过冬至的传统食俗,能够从另一个角度起到守护传统文化的作用。
随着社会变迁,闽南地区自古传承至今的一些过冬至习俗、食俗,有的虽已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但更多的依旧鲜活地存留着,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散发浓厚的烟火气息。如今,这些民俗还常常以特色课程、趣味游戏、研学活动等形式,被带到了幼儿园、中小学及高校的校园、课堂之中,成为年青一代了解传统文化、民间习俗的重要窗口。□本报记者 陈士奇
(相关报道详见第十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