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2月26日

打造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典范

游客在雕艺文创园体验影雕(邓文祥 摄)

惠安,半城青山半城碧海,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惠安县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保护、挖掘、提升、传播地方传统文化内涵。非遗旅游路线“惠女秀风采 匠心承非遗”体验游,入选由文旅部指导、中国旅游报社评选的“2022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为全省唯一入选线路,成为激活非遗发展动力中的一个亮点。

“惠女秀风采 匠心承非遗”体验游是一条可以体验惠安石雕、惠安女服饰、泉州木雕、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惠安酱油酿造技艺、顶肚脐、泉州小吃制作技艺(崇武鱼卷)、惠安制香技艺等多个非遗项目的旅游线路。在惠女风情园,游客可以体验惠安女服饰换装,品尝惠安本地特色美食;在崇武古城风景区,有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墙和被称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的崇武海岸,景区内随处可见惠安石雕;居民生活区崇武古城的潮乐村水关,每逢节日或是喜庆日子都可以遇上渔民们举办“顶肚脐”(渔家角力)活动,可探寻泉州小吃制作技艺(崇武鱼卷)、鱼露制作技艺、石花膏制作技艺等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被评为“福建省观光工厂”的霞飞雕刻艺术馆内,可以欣赏到“中华一绝”的惠安影雕,体验“石上绣花”的独特技艺;作为“世界石雕之都”展示中心的雕艺文创园,游客可以沉浸式感受惠安石雕、泉州木雕等传统技艺。精心设计的体验游线路,不仅增加了旅游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更能满足游客对于多样化文化体验的需求。

在充分保护与挖掘惠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近年来惠安县将非遗融入校园教育,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惠安县文旅局每年开展惠安南派布袋戏、惠安女银腰带制作技艺等非遗进校园活动百余场,在惠安县文化馆开设南音、惠安传统灯谜等多门非遗培训课程;今年又同县教育局联合评定了2所惠安女服饰传承基地校,共同推动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惠安女服饰的传承。依托工艺美术馆、文创园、旅游景点、观光工厂等文旅点位,在特色化非遗研学基地的基础上,惠安县积极开发和设计非遗研学课程,让孩子们在娱乐中接受非遗教育,让传统变成流行,实现最好的传承。同时支持和鼓励线路点位的非遗传承人研学专业化培训,角色转换为非遗研学导师,由教变导,注重示范引导,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传统文化“走出去”,通过“校地合作”,让文化“活起来”。惠安县文化馆与福建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为“福建理工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共同培养富有创新意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2月23日,惠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福建理工大学成功举办。活动包括非遗项目展示及体验、惠安非遗文创展、“世纪惠安女”影像作品展、惠安十大最美打卡点文旅推介等环节,展示惠安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与独特的民俗风情。南音、惠安女服饰、惠安石雕、惠安南派布袋戏、惠安烙画、龙雀铁罗汉茶制作技艺、篾工技艺、惠安女银腰带制作技艺、顶肚脐等9个非遗项目在活动上各显风采,充分展现了闽南文化特色,吸引学校众多师生驻足参观、体验。

为增进当代大学生对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让非遗的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惠安县文旅局还同福建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进行了“产学研”战略合作签约,惠安女服饰、惠安石雕、惠安酱油酿造技艺、鱼露制作技艺、篾工技艺等5个非遗项目的商家和传承人同福建理工大学“非遗见福”工作室进行合作。“非遗见福”工作室将通过线上直播、短视频宣传等推广手段帮助销售非遗产品,助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活态传承。校地企三方合作的举措将为惠安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为福建理工大学的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推动多方合作,助力文化传承与发展。

□本报记者 张君琳 通讯员 郑慧芬

--> 2023-12-26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60600.html 1 打造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典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