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家黄苗子少年时代跟随邓尔雅学书法。邓老师经常叫学生们以大块儿方砖作纸,用笔蘸水在砖上写字,这样既可以节省纸张,又可以练大字。邓老师说:“大字写好了,小字就容易写好;但写惯了小字,大字却未必能写得好。”练字需要写大字,因为那样才能写出气魄来;在我看来,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只读一些小册子、小书,是培养不出气吞山河的气象的。如果读过一些“大书”,那就不一样了,就会产生“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感觉。
我少年时代读书,是很害怕读大部头的书的,一看到大部头的书就头疼:比砖还厚的书,什么时候读得完呢!于是,买书和借书的时候,就专门挑薄的书,因为这样的小书读得快,花费不了多少时间就读完了。因此,那时便读了很多小书,多是童话和民间故事之类的,读得很痛快,感觉很过瘾。
有一天,我到一个同学家里玩,同学的哥哥正在家里看一本很厚的书。看他读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便向同学的哥哥询问。他告诉我,说这本书是一部小说,书名叫《清江壮歌》,写的是共产党人在国民党监狱中与反动派作斗争的故事,内容特别精彩。我一听,就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但翻了翻,这本书近400页!心中便又想打退堂鼓了。可是,我又惦记着书中的故事,内心经过一番斗争,终于下定决心要读这本大书,便向同学的哥哥提出了借这本书的要求,他很痛快地答应了,说过两天他看完就借给我。
两天以后,我拿到了这本书,兴冲冲地回到家里,开始一页一页地读。这本书写得果然不错,情节很吸引人,人物也很丰满,所以我一下子就读进去了。大约花了一周的时间吧,我终于把这本小说读完了!心中长长出了一口气,还产生了一种自豪感。读完这本大书以后,回头再看自己读过的那些小册子,就感觉那些小书过于稚嫩了,还是大书厚重,能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从那以后,我就不再怕读大书了。再遇到感兴趣的大书,毫不犹豫地拿过来就读,不但读了很多单本的大书,也读了一些成套的大书,比如六本一套的《白话聊斋》、五本一套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等。
多年后,我上了大学,在学校图书馆里遇到了更多的大书。虽然学的是理工科,但我那时却疯狂爱上了各种大部头的中外名著。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七本一套的大书,我借回来几天的工夫就读完了。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也是多卷本的大书,我也把它读完了。后来,我又瞄上了《鲁迅全集》,一共十八卷,我便开始集中阅读这套书,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读得热血澎湃。
再后来,我从事文史写作,需要阅读大量的史书,许多史书都是多卷本的,如《容斋随笔》《资治通鉴》等,我都一一把他们啃了下来。
学者吴盛青先生曾在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一辈子一定要读过一部大书。读过大书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气象。”的确,如果一个人只读小书,他的内心格局肯定不会太大。而经常读大书的人,胸中就有了海纳百川的气魄,就会拥有不一样的情怀和格局,他所感悟到的人生,必定有开阔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