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泉州气温终于有所回升,冬日暖阳给市民带来不少暖意。但冬日气温随时也在发生变化,在未来的时间里,强冷空气依然很有可能来袭,我们对于寒流依然不能够放松警惕。
在上周冬至前后,在强冷空气的影响下,我市进入入冬以来最冷的时候。山区不少乡镇最低气温跌破0℃,沿海地区也仅有4—6℃。虽然白天有阳光相伴,但大部地区最高气温也只有8—12℃,寒意十足,让不少市民“冻”得措手不及。
寒冷天气下,个人做足防寒保暖措施自然是重中之重。但要充分抵御寒流,也需要政策上的“暖意”。12月22日,当气温骤降时,泉州市教育局就发布了工作要求,强调各地各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生命至上,切实做好冬季校园应对寒冷天气有关工作。比如各地各校要提醒学生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不得强制穿校服。这一政策调整很快就在朋友圈刷屏,得到家长们的广泛好评。
在平日,学生上学时身穿校服是规定,但气温骤降,学校原本统一采购的校服的防寒功能可能有些捉襟见肘,如若仍然不知变通强制要求学生上学时身穿校服,反而有可能导致个别学生受冻,影响学习状态和身体健康。“不得强制穿校服”看似只是不起眼的小举动,但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思路,学生可以自主穿足御寒衣物,政策上的暖意共同帮助学生抵御寒流。
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寒流侵袭,要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政策上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寒冷天气下,市民大可以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确需外出活动时,也可以尽量选择在一天中较温暖的时段;但对于很多工作性质特殊的户外劳动者而言,比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巡警、外卖骑手、快递骑手,户外就是他们的工作场域,哪怕天寒地冻,他们也要坚守一线,以保障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的正常运转。这时,就尤其需要一些暖心政策、暖心服务为他们送去温暖。
一方面,防寒物资一定要提前给足。比如提前发放冬季温暖包,包括加绒围脖、加厚手套、防风保暖护膝、保温杯、暖宝宝等。另一方面,户外工作时间要根据天气情况进行人性化调整,当寒潮来袭,非必要的户外作业能停则停、能慢则慢、能迟则迟、能短则短。实在无法调整户外劳作时间,要发放低温津贴,给户外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
值得一提的是,要充分发挥起户外劳动者驿站的作用。我市当前有户外劳动者驿站近600个,涵盖范围广泛、能够辐射很大一部分户外劳动者。我们要抓紧完善户外劳动者驿站保暖、饮水、休憩、应急药物供给、手机充电、微波炉热饭等生活服务功能,为户外劳动者在寒冷天气下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各种便利和支持。
应对极端天气,思想上要讲究一个“早”字,早谋划、早研判、早行动,做好应对天气变化充分的政策准备。不要小看一则“不强制穿校服”的通知、一杯姜茶或一副手套的能量,细节见真章,每一个民生小细节都是为民情怀的折射与体现。冬日仍然漫长,寒流仍然有可能降临,我们要把暖心政策做实做细做到位,以政策暖意抵御寒潮,让老百姓的心头热乎起来,让城市温暖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