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泉港区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将文化保护传承融入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中,让百姓共享文化成果。
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中,泉港区充分发挥区、镇(街道)、村(居)文化阵地的作用,加快非遗传习、展示场馆建设步伐,完善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三级网络阵地建设,形成资源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创建方志馆、非遗综合展厅、海丝非遗展厅,指导民间团体、企业和相关镇(街道)、村(居)建设海丝福船馆、海盐科技文博园、螺钿展示馆、虎石红砖文化馆、渔网具制作坊、砖雕艺术馆和钟厝畲族文化馆、郭厝回族文化馆、埭港港台侨名人馆、诚平村史馆等,鼓励非遗团体、代表性传承人利用镇(街道)、村(居)文化活动中心和宫庙、祠堂、文保单位等举办传习、开展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体验。通过举办“文体旅融合非遗进基层”巡讲、南音北管培训成果展示和“海盐会说话”、民俗家具、非遗专题展及《非遗里的泉港》等宣传展示活动,让更多人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泉港地方文化。
文化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人。泉港区文化馆携手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区曲艺家协会、区音乐舞蹈家协会、区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两期公益性培训,培训对象为青少年学生和18—60周岁有一定基础的成年人,设有青少年学生南音、北管、“南派”掌中木偶等项目。鼓励指导区内北管、南音、文管社团和各镇(街道)文化分馆(文化站)及各北管、南音基地校举办南音、北管等公益性培训。
在培养传承人的同时,泉港区将非遗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景区付诸实践,让传统文化在百姓心中扎根,让非遗在保护中活起来,传下去。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引入课堂,开设校本课程,成立区首个“福船工作坊”兴趣班;泉港区第二实验幼儿园将非遗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开展施厝扁担术、剪纸、泥塑等课程;“福传泉港”海国福创游学联盟成立后,以海丝文化遗产为主线,让市民现场体验茶叶制作、陶瓷制作、泉港美食制作、推盐,感受闽南特色的海丝文化与民俗风情。承办第二届“灯耀泉港”元宵花灯展暨数字文旅商融合系列活动——南音、北管、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专场演出,举办泉港区2023年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戏剧专场,走进小学、幼儿园演出15场,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点燃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2023年11月,泉港区率先在全市县一级中举办文旅志愿讲解员暨“海丝泉州推荐官”培训班,组建区文旅志愿讲解员队伍。由泉港当地文化、地方史、旅游等领域的优秀复合型人才授课,来自各镇(街道)村(居)、区内文旅公司、旅行社、游学研学机构推荐和社会招募的文旅志愿讲解员150多人参加培训,通过理论讲解和专业示范及讲解实践等课程,提升文旅志愿讲解服务整体水平,让更多人一起来讲好“泉港故事”,促进泉港文旅资源的活态传承。
在做好保护传承的同时,泉港区也挖掘出文化遗产市场潜力。福船制造技艺自明洪武年间随黄氏入闽传入泉港区峰尾镇以来,世代相传。为了做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抢救性”保护,泉港区组织28位福船制造技术传承人,历时半年在国家一级渔港峰尾渔港造船厂改建一艘长30米的黑舶五青案水密隔舱福船;改建完成之后,于2021年1月试航。通过该水密隔舱福船的改建,进一步整合了传承人队伍,培养了后继工匠人才,为该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配合做好福建江夏学院“福船”文化研究课题组调研。通过举办泉港非遗曲艺年、福船文化节等,发行福船专属纪念邮票和13米长的水密隔舱福船船模入驻驿坂高速共用服务区,带动福船非遗产业化三千多万元,让泉港福船文化成为海丝泉州的一个特色文化品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本报记者 张君琳 通讯员 黄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