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购买零食的时候,看似三等份的饼干,打开盒子发现中间凹进去一块;一片分装海苔里垫有大包干燥剂;箱装牛奶仅有5小盒,剩余两倍空间用纸板填充。种种方式只为了让商品显得更“有料”。网友吐槽称,“这样的包装会误导消费选择”。近日,零食“公摊面积”冲上热搜,零食包装问题再度引发热议。对于零食“公摊面积”现象,该如何评价?
本期嘉宾:胡建兵、孔德淇、张国栋
过度包装当止
□胡建兵(记者)
“公摊面积”这个概念之前出现在房地产领域,指楼梯、走廊等公共区域。近日,有人将其延伸到零食行业。零食“公摊面积”指包装内去除内装物占有的必要空间容积与包装总容积的比率。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碰到从超市买了一盒半透明糕点,表面上看起来满满的,拆开才发现有包装遮挡的部分其实是空的。
研究表明,我国包装废弃物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40%,这些包装废弃物中,大部分是过度包装产生的。除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包装还严重误导消费者。
2023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新修订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对包括茶叶在内的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的包装层数、包装成本、包装空隙率作了明确规定,为日常所能接触到的罐头、薯类和膨化食品、糕点等各类零食包装提供了限定依据。按照新国标,食品包装不应超过三层,除直接与内包装物接触的包装之外,生产组织应控制所有包装的成本不超过产品销售价格的20%。对于包装空隙率的计算根据单件商品的不同净含量要求不同。以一件净含量大于50ML/g的食品为例,其空隙率不得超过30%。
依照包装“新国标”,如果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包装成本以及混装要求有一项不符合规定即判定为过度包装。零食生产企业应落实主体责任,依照“新国标”,重新衡量包装材料、尺寸、空间等,对包装做减量、减材等处理,减少内部剩余空间,提高产品的性价比。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对违反“新国标”包装行为予以严肃查处。
杜绝消费陷阱
□孔德淇(职员)
食品厂家做大“公摊面积”,自然是为了转移生产成本,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但此举却涉嫌损害消费者权益。
随着原材料成本、线下销售渠道和线上推广投入的增加,适度涨价无可厚非,但为了降低消费端对涨价的感知,很多商家选择直接在包装上做文章。
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往往根据包装上的信息进行选择,过度包装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数量和质量的精准判断。而当消费者发现包装内的实际商品与其外观给出的期待不符时,很容易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投诉。这种误导性的包装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也破坏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
零食“公摊面积”问题,关乎行业的发展方向。企业要履行应有义务,维护市场秩序,剔除包装“泡沫”,杜绝消费陷阱,将重心放在提升质量上,通过提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这样才能推动零食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呼吁监管加码
□张国栋(市民)
关于食品包装并非没有标准。2023年9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正式实施,对限制食品和化妆品过度包装提出明确要求。
而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未能依据实际情况将商品真实全面的信息以醒目的方式告知消费者,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如果是故意通过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形式欺骗消费者,还有可能构成欺诈。
从零食“公摊面积”越来越大的现实语境下看,一些厂商并没有把相关法律法规和消费者权益放在心上,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食品过度包装现象屡禁不止。当少数企业的经营重心从商品质量转向包装,并以此吸引顾客、占领市场,会引起其他企业效仿,致使过度包装现象越发严重,陷入恶性循环。
对此,有专家表示,“之前出台的规定大多数是原则性、鼓励性、导向性的,缺乏具体法律条文支撑,没有明确罚则,对商家规制力度还不够”。换言之,零食“公摊面积”越来越大呼唤监管加码。
一方面,应拾遗补阙,对症下药,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标准,形成硬约束,做到既不给商家可以随意进行“公摊”的空间,也为执法部门提供明确依据,并让消费者维权路径更清晰。
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要长出牙齿,对于违反规定的厂商,及时做出具体且严格的处罚。只有让零食厂商真正明白自身行为所面临的代价,切实形成震慑,才能以儆效尤,彻底断了其在包装上耍花样的“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