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3年12月29日

脾胃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强健则气血充盛,病邪难侵

健脾强胃养正气

冬天要戴好口罩,穿衣保暖。

少吃油腻之物

泡脚驱寒护脾胃

忧思伤脾

适度运动升脾阳

脾胃不好,容易引发其他疾病。

入冬以来,不少人尤其是儿童出现感冒、咳喘、腹泻等疾病,部分原因是脾胃失和引起。中医理论认为:“胃喜润而恶燥,脾喜暖而恶寒。”冬天干燥,冷气侵袭,脾胃尤易受伤,进而导致气血生成不足,身体的卫外功能下降,容易受外邪感染而致病。因此,冬日养生保健,应注意健脾强胃,以此保养正气,方可有效抵御病邪入侵。本期“养生”,记者采访权威名老中医,详解中医是如何定义脾胃以及如何在这寒冬时节,养好脾胃,保持健康。

□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CFP/图

后天养生保健 先调理好脾胃

“中医的脾胃不仅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而是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和免疫功能,远远超出解剖学意义上的脾和胃的范畴。”福建省名老中医、永春县中医院名誉院长周来兴介绍,中医所说的脾胃和西医所说的脾脏、胃既有区别又有相似。

西医的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同时又是储血器官,并具有破坏衰老的红细胞,能够吞噬致病微生物和异物,产生白细胞和抗体。胃是一个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不同组织结构形成的袋状消化管,具有储存和初步消化并排空食物的功能。

中医所说的脾、胃是脏腑学说中的五脏、六腑之一,脾、胃都位于膈下中焦,它们互为表里。中医讲究整体观念,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常把脾胃并称。脾的作用是运化,包括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以及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特点是主升清、统摄血液于脉中;而胃的作用是收纳和腐熟水谷,这和西医基本一致,特点是以通降为顺。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崔闽鲁指出,脾胃好比是人体内能量转化的中枢,能把各种食物转化成能量,并将“水谷精微”即身体内各种有用物质,散布到全身各处,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因此有脾胃是“后天之本”的说法。因此,后天养生保健,一定要调理好脾胃。

脾胃健运,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元气才能充沛。不同人之间的脾胃功能有强弱之分。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脾胃摄入的营养物质。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久之就会多病减寿。

最近,流感、支原体肺炎等肺系疾病高发,许多患者表现出外感热邪的症状,治疗时多以化热为主,需要服用清热解毒的寒凉药物。但对于脾胃虚寒的老人和小孩来说,冬天服用这些寒凉药物需要格外注意,要顾护住脾胃阳气,否则容易损伤阳气,不利病情恢复。崔闽鲁建议,患者可在餐后将这类寒凉药物加煨姜汤热服。

受寒生气过食 都会损伤脾胃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原所长、中医主任医师苏齐指出,中医讲病因有“三因说”,即将病因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类。其中外因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内因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不内外因包括饮食所伤、劳逸太过、外伤及虫兽所伤等。

其中,外因中的寒邪(冬季常见)、暑邪(独见夏令)、湿邪(见于长夏,即夏秋之交)都容易直接影响到脾胃,导致脾阳受损、升降失常、运化无权,引起腹部冷痛、呕吐腹泻、大便黏滞等症状。如今正值冬季,中医认为阴胜则阳病,寒为阴邪,寒邪侵袭人体就容易伤阳,伤脾胃。当脾胃阳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倦怠乏力、腹痛腹泻、大便溏稀不成形且不臭秽的表现。

内因中的怒伤肝,使肝气横逆,肝气可乘脾犯胃,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肠鸣腹泻等不适。思虑太过会伤脾,出现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大便溏泄、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等表现。中医临床中,七种情志则多导致肝、脾病症。秋冬季节万物肃杀,人的心情容易受季节影响变得忧思焦虑,导致脾胃失和。

不内外因中的饮食所伤,主要见于饮食没有节制、饮食不够清洁、偏食挑食等,容易损伤脾胃,进而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聚湿、生痰、化热又累及其他脏腑或导致其他疾病。比如冬季许多人会进补,而进补之物多油腻,如果食用太过容易引起饮食积滞,进而生内热。尤其是孩子脏腑娇嫩,脾胃消化功能也较弱,无节制的进补反而会令其脾胃受损,更容易受病邪侵袭。

劳逸太过中的劳神可以损伤脾气,过度安逸容易使人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黄帝内经》中说的“久卧伤气”就是这个道理。冬季气候寒冷,人们运动的热情减弱,没事更愿意待在家中,而不是适当外出锻炼。长时间如此,同样会损害脾胃健康。

注意生活细节 防止病邪侵袭

饮食有节制 不要太油腻

周来兴建议,人们日常饮食要有节制,三餐定时,吃七八分饱即可。尤其不要让孩子暴饮暴食,更不要随意给孩子“大补”。尤其是已经出现积食的孩子,更应该暂时控制饮食量,减轻胃肠负担。不论粥饭点心,皆宜细嚼慢咽,急则损脾伤胃。吃饭的时候宜心平气和,这样才有利于胃的消化。

饮食要多样化,主食有精有粗,杂食不偏,营养均衡,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应重视食品卫生,不要吃过夜的饭菜、少吃腌制的食物,也要控制盐、糖的摄入。食物的温度要适中,过烫会对消化道造成伤害,过寒则易伤脾阳。尤其是冬天,最好不要吃生冷之物。吃饱后不要马上坐着或躺着,否则不利于消化吸收。

天冷多穿衣 用温水泡脚

苏齐指出,寒是冬季的主气。对于脾胃虚寒的人群来说,冬天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护住头、脖子、腰、膝盖、脚等几个容易暴露在外的重要部位。比如,天冷时出门戴一顶帽子,或是戴条围巾或者穿高领衫,寒冬时节一定要穿秋裤,必要时可加个保暖护膝,体弱的人要穿袜子,不要光脚在地板上走。

晚上可用温水(也可用艾叶一小撮、花椒一小把、生姜3—5片煮水,兑入泡脚水中)泡脚。泡脚时间不宜过长,持续10—20分钟即可。泡脚的最佳水温在38℃—43℃之间,以微微出汗或无汗但感觉全身温暖为宜。最好晚饭后1个小时再泡脚,水量以没过脚踝部为佳。泡完脚用毛巾或纸巾擦干后,最好穿上棉袜保温。

适度多运动 莫流太多汗

运动不但可以放松精神,还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脾胃功能。崔闽鲁表示,运动方式因人而异,年轻人可以选择跳绳、跑步、游泳、健身等方式;老年人可以选择健步走、广场舞、太极拳、八段锦等等,都可以使人体各部位得到充分的锻炼,使百脉畅通、气血调和,各系统机能活跃,达到养生健体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选择哪一种运动都要注意中和之道,既不过亢,亦无不及。同时,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使全身气血通畅,以感觉身体发热,微微出汗为宜。如果大汗淋漓,汗多耗气,也会损伤脾阳。冬季清早天气寒冷、气温低,过早起床锻炼容易受寒,最好选择早上9—10点之后,下午5—6点之前有太阳的时间。

调摄好情志 不过度思虑

苏齐提醒,护好脾胃这个“后天之本”,调摄好情志同样非常重要。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做好自我调整。具体做法因人而异,喜欢安静的,可以画画、写字、下棋、阅读、钓鱼等;喜欢热闹的,可以去看电影、跳舞、逛街等。

要注意不过度思虑,中医学认为脾主思,但思虑过度,忧愁不欢,最伤脾胃,可能引发脘胀嗳气、食少纳呆,久则导致身体虚弱。可多做一些自我喜欢、愉悦心脾的活动。如散步、听音乐、养花养鱼、打太极拳、健身操、游泳、旅游等令情志畅顺的事情,心情开朗,脾气愉悦,比药物调治更胜一筹。

本期医学指导

周来兴 永春县中医院名誉院长,全国第三、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从事医、教、研工作60载,擅长中医内科,兼治妇科、儿科,尤精于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哮喘、糖尿病、癫痫、脱发、不育等疑难杂症的诊治。

崔闽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首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全国、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中医脾胃病、肝病的治疗,对HP感染相关疾病、慢性胃炎、溃疡病、结肠炎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有独到的见解和较好的临床效果。

苏齐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原所长、中医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实践及医学科研与教学工作。对以科学、全面的观点看待和运用养生方法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疑难病症有较成熟的诊疗经验与独到的疗效。

--> 2023-12-29 脾胃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脾胃强健则气血充盛,病邪难侵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61355.html 1 健脾强胃养正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