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一年多准备,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场登记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启动,全国210万普查员将深入企业商户、走访大街小巷,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实现对116万个普查小区的数据采集登记。
这是一次关键时期的“全面体检”。这次普查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开展的首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节点对国民经济进行的首次“全面透视”,承担着全面盘点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家底”的重大使命,将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供科学、准确、全面的统计信息参考依据。
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精准把脉”。通过普查,充分发挥政府统计的测量仪、指示器和风向标作用,全面摸清掌握我国实时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深刻反映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采取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
要确保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这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如期完成,普查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决定着最终成败,普查对象的配合程度起着关键性作用。但从以往普查实践来看,普查对象的有效配合度成为现实难题,他们有着自身的诸多顾虑。比如,有些企业经营者担心较高的营业收入与利润会导致企业税收负担的增加;担心经济普查数据会泄露企业真实经营状况、曝光不正当经营行为等商业信息,导致企业声誉、公众信任感受损,失去原有或潜在客户;担心“家底”漏出后,引来更多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份额;担心引起社会过度关注,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等。
究其根源,这些顾虑主要来自于这些企业及经营者对经济普查的本质存在认知偏差,不理解企业在普查过程中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也不清楚普查员对企业信息具有的保密义务。因此,对普查“推三阻四”,甚至对企业职工工资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等数据进行随意瞒报,以求达到避税或者获得政策优待的目的。这种错误行为不仅导致数据失真,降低了普查数据的质量,还直接影响到数据对经济发展的信息支撑作用,造成政府部门对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出现预估偏差,误导下一步政策决策的制定,将对国家、社会、企业、公众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要真正消除普查对象的思想顾虑和遏制企业瞒报数据的冲动,既要政府部门主动回应下好“先手棋”,积极创新“爆款”宣传方式,大张旗鼓地说清讲透“普查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必须严格履行保密义务”“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将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经济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的普查对象,将受到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将予以联合惩戒”等社会高度关注的关键核心热点,更要从源头上切实有效地筑牢防范敏感信息泄露和违法滥用的“防火墙”。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应用赋能,对普查全链条、全环节进行精准严格实时的数据质量、保密安全把控,建立全闭环追溯和问责机制,彻底消除“造假”和“内鬼”的生存空间,实现数据采集使用和隐私安全保护的有机统一。
唯有“如实申报”和“保密限用”两手都硬,才能让广大普查对象放心接受普查、开门迎接普查,如实按时申报数据,才能让全社会以高质量数据助力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普查成果全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