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1月05日

城南,挥之不去的情结

德济门遗址(李雅真 摄)

在古城泉州,随意走在大街小巷,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会溅起历史的回音。但“一城要地,莫盛于南关,四海舶商、诸蕃琛贡,皆于是乎集”,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城南。

走进城南的记忆深处,你依然可以听到宋元海丝繁华的涛声,那千帆云集,整天忙于起货装船的码头,穿梭闹市的市井十洲人,琳琅满目的聚宝街;庇佑海上丝路顺风顺水的天后宫妈祖、富美宫的“王爷”;穿越时空的圣贤之声……

历史总是为那些敢为人先者书写。泉州,本是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人多地少,但泉州人逐海而居,向海而生,三湾十二港使天堑变通途。10世纪至14世纪,泉州迎来了高光时刻,成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古城门下聚风华,万国商贾铸辉煌”,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带来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相互碰撞、互相融合。

翻开泉州浩如烟海的历史书页,你会发现城南无疑是最具浓厚色彩的那几页,因为它到处洋溢着海洋的元素。在古代,人们面对汪洋大海,苦于航海技术的限制,常常“望洋兴叹”,泉州人讨海行船更是有命悬一线的危机,于是海神信仰成为一种精神需求。妈祖信仰,兴于宋,成为泉州的第三代海神。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如果将全世界的妈祖庙连接起来就是一张海外交通史记图了。元明清三朝,因为妈祖信仰广泛的影响,城南的天后宫被不断地“提升规格”,从泉州神女到天妃,最后“升衔”为天后,天后宫也因此被列为世遗点。

天后宫的正对面有一处废墟,看上去不太起眼,但它却是赫赫有名的德济门遗址。从这座城的地下,考古挖出大量遗物,有古城门盖、铜钱、瓦当、碗、盏、碟、炉、瓶等,而最重要的发现是各种宗教石刻,有力佐证了泉州是多元宗教的博物馆,再次为我们呈现了“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的场景。站在遗址前,我不禁百感交集,浪潮叠涌的历史洪流猛地向我冲来,一座700多年前的古城门,从历史烟尘中的无比繁荣把我带到现实中静静卧躺的城墙地基。遥想在元代,这里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马可·波罗护送着公主阔阔真远嫁波斯,从这座城走出,仪仗何等盛大。而在明代的城墙上,我仿佛依稀看到著名思想家李贽在为父亲丁忧守孝时,登上城头抗倭的身影。时光总是偷偷溜走,但德济门遗址守住了时光,留下了沧桑的印记。

漫步在城南,不知不觉就会来到万寿路123号——李贽的故居,仿佛它一直在等着我们的到来。“龙湖六籍文章艳,函谷千言道德新”,这位从泉州走出去的名人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很有建树。尤其在封建礼教下他提倡男女平等,像一把利剑,震撼朝野。超越时代的思想像一束光照耀了几百年的历史长河。自古先贤无人忘,在后世,他被评为“我国历史上八十三位英杰之一”,被列为“中华民族二十五位思想大家之一”。

如果把泉州的城南想象成为一位有血有肉的人,天后宫因为妈祖文化,好比城南的价值观;德济门,人来人往,带来各国的文明,也见证泉州的繁荣,好比城南的世界观;李贽故居因其思想的高度,更恰似城南的人生观。三观如此丰富,如饕餮盛宴,将城南衬托得熠熠生辉,真不愧是“文脉春秋看城南,向海而生刺桐红”。城南的星辰依然闪烁,灿烂夺目。神奇的天籁,经久不息地回旋着。

(杨剑辉)

征稿启事

“我爱泉州世遗”征稿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广大市民朋友、各地旅行爱好者、外国友人等,提供与泉州世遗的相关故事、文字、图片等,共同展示泉州世遗与人之间温馨美好的故事。来稿字数在800字以内,图片需注明拍摄者和图片内容概要,本报将择优予以刊登,或深入采访后进行报道。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zkb@qzwb.com,或者拨打泉州晚报社24小时热线96339提供线索。请注明“我爱泉州世遗”征稿活动,提供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稿件和线索刊发后,将寄付稿酬。

--> 2024-01-05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62225.html 1 城南,挥之不去的情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