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通政巷是泉州古城知名的街巷,这两者的交界处,有一处“熙春古地”——熙春宫,宫里存有两块清代道光年间的石碑,记录了当年捐资修建宫庙的乡邻善信芳名。
“我们想找到清代碑文记载的捐资者后人,邀请他们来一起参加修缮落成仪式,共同见证先人的善举。”昨日,在泉州市区通政巷,新加坡华侨傅火德和熙春宫修缮筹建委员会其他成员说。
□融媒体记者 廖培煌 林劲峰 通讯员 薛祖瑞 文/图
两块清代石碑见证善举
熙春宫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已恢复成古色古香、怡然清幽的模样。昨日上午,记者探访了修缮工作进入扫尾阶段的熙春宫,几名工人正在清除墙壁上的粉尘。
熙春宫占地不大,约100平方米。宫庙大门顶原本悬挂的“熙春古地”匾额,因为修缮暂时放在一旁。大门两前墙壁的砖雕,刻有瑞鸟和花草等图案,一些瑞鸟的形象呼之欲出,惟妙惟肖。在主殿的东西两侧墙体里,各嵌有一块黑片页岩材质的石碑。
在泉州古代铺境中,熙春宫是古城南隅阳义铺熙春境的境庙。熙春宫的宫名来自境名,宋朝有熙春坊,在好德坊南,即今通政巷口,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尚存,后废,明、清用作境名。
“撰写碑记的是清代道光举人黄人彦,这两块碑记的小楷非常漂亮。”熙春宫修缮筹建委员会成员介绍。熙春宫始建于何时已不可知,但这两块碑记却记录下重要信息。石碑记载,清道光五年(1825年)进行一次翻修重建,至清道光七年(1827年)落成。
热心新加坡华侨出资重修
2023年6月底,熙春宫启动重修。目前,修缮工程即将完工。它的修缮也蕴含着一段温情故事。
“因为疫情和宫庙本身破败的原因,熙春宫已经封闭了两三年。”鲤城区鲤中街道通政社区党委书记陈淑华说,随着时代推移,熙春宫里面的木构件许多遭受白蚁侵蚀,有的梁柱移位弯曲。而近年来,古城街巷改造提升,熙春宫破败的景象与周边景致很不协调。在与新加坡华侨傅火德的沟通过程中,社区提到此事,“古建筑和里面的古构件应该有一定的价值,如果能保护下来,也不失为文化传承、善举延续的好事”。
昨日,记者在通政巷见到了此次为主出资修缮熙春宫的傅火德先生。据他介绍,他的祖籍地在惠安黄塘。清末,先人迁至泉州后城,以卖小食品为生。1936年,父亲傅降水到新加坡谋生,后来将泉州的民间信仰也带到新加坡。他从小就对祖籍地的文化传承很感兴趣,从1990年开始,他就经常携家人回泉州开展寻根之旅。
2023年,傅火德到通政巷考察投资时,偶然听到熙春宫供奉的竟是其父带到新加坡的民间信仰人物,觉得十分有缘,决定捐资重修熙春宫。
寻找石碑名录中的后人
熙春宫的两块石碑,东侧石碑记述清道光年间熙春宫重修落成的过程,西侧是捐资重修者的芳名册。熙春宫年代久远,这次以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复,除了两块石碑外,许多精美的旧木构都保存下来,相信修缮后的熙春宫,会成为通政巷的又一景观。
据碑文记载,1825年重修时,由阳义铺铺中的士绅倡议捐款,熙春境捐款个人及商号达76个,还有崇名、登贤等10个外铺境的善信13人。碑文最后写道“余既嘉诸君子之好义,而又愿后之人之嗣而葺之也,于是乎书”,说的是呼吁善信的后人也能效仿先辈善举,参与到保护古宫庙、古建筑的行动中来。
修缮筹建委员会成员说,宫庙将于农历十二月十四日举行入殿仪式,这次如果能找到这些善信的后人,一起见证入殿仪式,再续200年前的善缘,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