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晚,在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12名市政协委员围绕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现将精彩建言予以摘登。 □融媒体记者 吴丽娇 陈凌鹭/文 张九强/图
塑造泉州品牌在“一带一路”的新优势
徐晞 市政协常委
近年来,泉州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商贸往来日益紧密。如何发挥海丝、制造、品牌优势,全方位提高“泉州优品”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泉州品牌企业如何破局突围、再创辉煌?
建议:多渠道培育和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加强与华大、厦大等的合作,鼓励海外华侨毕业生等加入泉州跨境电商平台和品牌企业。以文化自信推动国际品牌的塑造和提升,鼓励企业培育更加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型品牌,同时放大世遗泉州效应,助力提升“泉州优品”知名度。以区域产业集群优势赋能品牌企业成本管控,打通大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真正降低企业成本;加大城市营销,注重打造区域集群品牌。积累国际化经验,做好国际市场的沟通以应对国际竞争。
加快打造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
吕锜 市政协常委
泉州应用好区位、商贸、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加快适度超前开展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紧抓国家级临空临港资源要素配置战略窗口,主动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加快制定并出台《泉州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立足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结合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规划,重点研究探索对台大通道枢纽布局规划。加快制定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建设方案,规划布局泉州枢纽经济发展承载空间,加快枢纽运行载体要素聚集,建立形成区域物流产业中心,争创成为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加强枢纽间协同联动发展,并主动融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加强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
肖惠中 市政协副主席
低生育率是我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加强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是扭转低生育率的重要方式。
建议: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形成系统化政策供给,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加强人口动态监测管理,建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生育津贴补助标准,持续深化服务管理改革。减轻育龄家庭压力,提升育龄群体生育意愿,增加财政预算,强化产假、陪护假、育儿假保障,建立弹性工作制度,建立生育返职和再就业支持机制。健全生育支持服务体系,继续优化托育环境,落实二孩和三孩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可选择与一孩同校就读的政策,创新学童接送服务模式等。
多模式打造中试放大基地
鲍晓军 市政协委员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跨越的关键环节,中试放大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产业化的必要前提条件。泉州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出台中试基地建设和中试项目的管理运行办法对此大有裨益。
建议:多模式打造石化化工中试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是分类分级、化整为零,将中试基地按重点领域进行分类挂牌管理。二是共同建设、重点示范,鼓励企业出资参与中试基地建设,同时对重点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的中试基地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在重点领域分层次、有效稳步推进石化化工中试基地建设,并树立好经验好做法典范。三是鼓励创新、开放共享,政府支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卡脖子”产品技术的中试研究。
借鉴台湾经验助力全市乡村振兴
黄华春 市政协常委
当前,我市正坚定朝着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前进。台湾精致农业“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专”的产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建议: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农业高等教育和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注入专业人才活力;充分落实人才培养和人才下乡政策,健全引才留才相关机制,鼓励当地外出乡贤回乡发展。强化质量监管,扩大有机农业广度,可借鉴台湾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加快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农业资源的养护工作。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注重资源整合,深挖泉州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优质农产品。
推进泉州湾“都市”渔村建设
林希璇 市政协常委
泉州湾海岸线长约140公里,拥有一批天然旅游资源丰富的“都市”渔村。不过,调研发现,泉州湾“都市”渔村“规划建设缺乏整体性、传统产业的升级能力弱”。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夯实特色滨海旅游城市定位,精准规划渔村各具特色的精品产业,加强海边配套休闲场所建设及海陆统筹规划。注重渔港文旅融合发展,推进“美丽渔港”建设。可以借鉴台湾经验,打造泉州湾现代“都市”渔村,推动传统渔村转型、建设岛屿型渔村和打造现代渔村品牌。串联海陆旅游品牌布局,构建活力“海洋之湾”。申请国际绿色旅游认证,永续发展生态旅游。筑牢蓝色生态屏障,全面推行湾长制,让泉州湾“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成为滨海常景常态。
加快建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风险补偿机制
周少雄 市政协常委
近年来,我市狠抓科技创新重要战略窗口期,先后出台了多个利好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创新风险压力,但在实践中,科技创新补偿仍存在一些问题。
建议:加快建立我市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风险补偿机制,完善政府顶层设计,采取“一企一策”的补偿机制,探索建立重大龙头企业项目决策推动机制,鼓励金融机构等社会机构积极制定相关制度,为民企科技创新构建一个完善的政策环境。完善金融服务补偿体系,优化风险防控,加快政银企平台建设,建立起全面的民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并建立相应的金融机构,降低民营企业融资准入门槛。鼓励健全科技保险补偿制度,简化民企科技创新风险补偿申报流程,加快政策兑现,减轻企业负担。
创建世界美食之都
洪明芳 市政协委员
去年11月,我省新闽菜《行动方案》明确支持泉州创建“世界美食之都”。泉州美食产业基础雄厚、优势明显,但与创建的标准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建议:全面谋划发展,制订具有泉州特色的美食产业发展规划,加大产业政策扶持力度,为餐饮业提供增信支持和风险分担。构建全链条美食产业体系,全面推进美食产业品牌化建设,扶植培育美食龙头企业,打造泉州领军餐饮品牌。深挖文化内涵,全面梳理挖掘美食文化历史记载,建设美食博物馆,创办“宋元‘泉’席”沉浸式美食剧场,编撰泉州美食书籍,制作泉州美食地图等。多维度宣传推介,可策划美食节庆,邀请“米其林”等美食品牌莅临泉州发布权威榜单、举办全国厨艺大奖赛等。
加快构建产业园区后生态体系
吴永强 市政协委员
各地把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发建设,不过有的遭遇了“栽好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的尴尬。产业园区的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唯有构建园区标准化建设后生态体系才能更有优势。
建议:产业协同,生态共建,提级创建协同中心,创新“国企+龙头+专业运营商+协会”多种组合运作模式,为入园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依托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创新;实现通用设备共享,减少入园企业试产调试设备投入。聚焦价值、品牌运营,做优园区品牌,嫁接高端资源,加强综合评价,促进园区建设、招商、运营健康持续发展。智慧管理,精细服务,打造数智治理平台,提升科创供给能力,提供精心精细服务,驱动园区更具生机活力。
加强知识产权经纪人才队伍建设
李劲松 市政协委员
近年来,我市强力推动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知识产权经纪人才队伍快速发展,不过,重登记注册轻转化应用、高水平人才短缺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
建议:率先建设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数字化平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让更多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生产线”。设立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市长奖,激励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加大投入将原创成果产业化。优化政策补短板,助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建立知识产权经纪人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规范从业人员资质。搭建知识产权经纪人管理平台,建立适应泉州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经纪人才评价体系。引导鼓励企业吸引、培养高水平的知识产权经纪人,也要优化高校知识产权经纪人才培养机制。
推动装配式装修产业发展
吴泰虹 市政协委员
泉州在全省率先迈出探索步伐,涌现出一批装配式装修企业。不过,痛点也存在,包括企业规模小、市场化项目不足、产业工人短缺等。
建议:延伸装配式产业链,大力支持建设装配式装修产业园,支持建设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产品基地。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将资源禀赋和要素优势拓展辐射到全产业链,形成扶持一家成功一家、“以大带小”共同发展的局面。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政策引导激励,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加快市场拓展运作,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在商品住房、宜居农房和城市更新、既有住宅改造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培育发展产业联盟,大力培养产业工人,建立装配式装修产业工人培训基地等。
高效盘活存量土地
苏永锋 市政协委员
近年来,泉州以国家赋予的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工作政策为契机,有力推进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不过,泉州土地开发强度高,用地节约集约面临一些问题。
建议:全域“一盘棋”,加快土地综合整治,优化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流转使用制度,推进乡村振兴用地改革,创建高标准农田试点单元示范项目。空间“一张图”,优化城乡土地结构,探索建立全域科学划分的“低效片区”,加强对土地一级市场的调控。节地“一本账”,提升产业用地效率,开展节地增效专项行动,制定存量用地和增量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政策。项目“一条链”,健全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土地管理,实施工业产业区块管理,建立招商引资和工业低效用地企业信息互通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