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跟儿子一起读王维《鹿柴》里的“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突然觉得有一丝丝遗憾,那么美的暮色,欣赏的游人却不多。
从小生活的小镇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书店,我在读小学和初中时,都没有见过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第一次读到《诗经》居然是在一本旧字帖里,还只是截取《君子于役》里的一小段: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读完感慨涌上心头,原来,千百年来暮色里最让人动容的场景都是相似的。
儿时,曾在乡村生活过一小段时间,那里的晨昏都是热气腾腾的。
村外,鹅鸭成图。
每到夕阳变成一个圆圆的咸蛋黄时,一群白鹅从池塘里上岸回家,摇摆着身子嘎嘎地进村。那边,一群群麻鸭从稻田里上岸,肚子吃到圆鼓鼓的,还留恋遗落地里的稻谷,着急回家的赶鸭孩子,拿着长长的竹竿紧随其后,吆喝着,挥动着长竹竿,高高举起,轻轻落地,从未有一杆落在鸭子身上。
村内,鸡犬相闻。
院子里,领头的大公鸡站在鸡笼上仰着脖子叫完最后一声也归笼了。田里、地里劳作归来的人们扛着锄头、牵着耕牛进村,狗到村头迎着,嗷嗷地吠上几声,摇着尾巴跟在主人后面回家。厨房外隐约可见一缕缕白色的炊烟,越过院墙、靠近梨树梢,慢慢散去。厨房的窗户透出昏黄的白炽灯光,灶台下火光闪烁,映在奶奶的脸上。灶台上飘散着稀饭、青菜和菜籽油的香味。
我们因是暂居乡下,家里没有田地也没有鸡鸭猫狗,每到夕阳西下时,老妈就牵着我们姐弟沿着出村的小径慢悠悠地走着,去迎接从镇上工作归来的老爸。记忆最深的是春季,风里尽是冬青与扁毛松的木香味。
隐约看着远远走来的人像老爸,老妈肯定地说:“肯定是你爸,看走路的姿势就知道了。”于是,我们姐弟就加速跑向老爸,比比谁能第一个抱到老爸。
在暮色里,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显得不慌不忙,一种挥之不去的踏实感随着夕阳的落下笼在了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