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1月12日

泉州古城人杰地灵 历史名人比邻而居

一条小巷60年间出了三翰林

三朝巷砖雕宣传画讲述着清官许邦光的事迹

清中晚期,西街龚氏群英竞秀。此为名士龚显鸞的策论文。(龚氏族裔 供图)

龚显曾在西街三朝巷内建有府第

龚显曾手稿(龚氏族裔 供图)

云台桥碑刻今存于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内

许邦光故居大门上方有“瑶林衍派”石匾

许邦光故居正厅中的“丁柱”上,有“满堂富贵”四字。

龚维琳手稿(龚氏族裔 供图)

古榕里龚氏的祖厝在今古榕巷内,不过沿巷一侧已翻修为现代建筑。

泉州西街的古榕巷乍看并不起眼,小小巷子内最多也就居住着几十户人家。但一翻开史册,不禁吓一跳,这里明清时期名人扎堆,尤其是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不到60年的时间里,巷中居然先后出了许邦光、龚维琳、龚显曾三位翰林。要知道,古代翰林院是政坛高层的“人才储备库”,每位翰林都是炙手可热的士林精英,出一位都难能可贵,更何况短期内能出三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三位翰林的来历吧。

□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文/图(除署名外)

“翰詹大考” 一试成名

这世间曾经繁花无数,但能长久旖旎于记忆深处的,却寥寥可数。走进今天泉州市区的三朝巷,或许你在偶然驻足时,会发现巷内墙上有这么两幅砖雕宣传画,它们分别讲述着清官许邦光“正直不阿”和“治狱公正”的事迹。这位200多年前的清朝名宦迄今为人所传颂,自然有其过人之处。

许邦光出生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字汝韬,号莱山。据介绍,许氏祖居晋江青阳陈村许厝,后徙居泉州城内三朝铺。许邦光故居在古榕巷62号(今口袋公园的对面),由三朝巷尾拐入古榕巷也就十来米远。

许邦光从小勤勉好学,嘉庆十三年(1808年),他乡试中举;嘉庆十六年(1811年),他再接再厉,赴京会考登科,经殿试列为二甲第七名进士。该榜状元是湖广竟陵人蒋立镛,后来与许邦光成了翰林院里的同事。同榜的还有大名鼎鼎的福建侯官人林则徐,林与许后来成了至交。不久,许邦光通过朝考入选翰林院庶吉士,进入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后参加拔选考试,因成绩优异,许邦光被留下来担任翰林院编修。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许邦光出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许邦光迎来其人生的又一重大转折点。这一年,朝廷决定举办“翰詹大考”,这对翰林院和詹事府的各位翰林官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职务考试了。“翰詹大考”无定期,一般来说是四至十年举办一次,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内容以“衡文”为主,考评等级评判异常严格,故有“翰林怕大考”之说。考试成绩按优劣分为四等,一度还列有最差的“不入等”,因而又可算作五等。据林则徐《丁丑戊寅日记》所述,这年的“翰詹大考”难度极大,最后成绩公布一等仅5人,二等有45人,三等54人,四等7人,五等1人。林则徐自己被列入三等,幸未降职或罚俸。而许邦光则依靠超凡文笔和清晰思辨,入列一等,擢升詹事府右赞善,不久转左赞善,再晋升右中允。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许邦光充任己卯科会试同考官。同年,以中允出任湖南省提督学政。任内,许邦光严令禁绝请托求情,对下属管束甚严。当时有一廖姓卫千总依仗权势,经常勒索生员财物,并且利用秋试公榜之机大肆索贿。许邦光闻讯马上立案审查,依律法办这位卫千总,为地方除一大害。

牵挂家乡 重修郡学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宣宗即位,许邦光晋升翰林院侍讲,回京后又迁侍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道光四年(1824年),朝廷考核官员,钦定许邦光二等第四名,擢翰林院侍讲学士,不久转侍读学士,任日讲起居注官,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为福建卷编修官。许邦光长期在翰林院供职,曾在文颖馆、武英殿、国史馆、文渊阁校理等处任职,后为咸安宫总裁、起居注总办,对朝堂内外之事,可谓了如指掌。许邦光学识渊博,其书法铁画银钩,名噪一时,内廷绢帖也多出其手。他还先后两次充任庶吉士教习,其得意门生后来也有不少人成长为一代朝廷要员,其中就包括泉州人龚维琳和陈庆镛。

道光十一年(1831年),许邦光出任大理寺少卿。同年,广东遭遇严寒和饥荒,匪帮趁机作乱,两广总督李鸿宾受命统兵前去剿匪。叛乱最终平定,但李鸿宾邀功心切,抓捕大批无辜百姓。许邦光负责复审此案,在发现疑点后,与同僚反复斟酌研究,最终为100余名案犯平反,免其死刑。此事传开,百姓皆呼青天,谓邦光“治狱公正”。

不久,京畿地区灾荒,许邦光赈济灾民,圆满完成任务。宣宗接讯报后十分欣慰,遂擢升邦光为光禄寺卿。许邦光到任不久,其母林氏去世,邦光于是回乡守制。道光十三年(1833年)八月,许邦光不幸病卒,享年54岁。

许邦光一生牵挂家乡,对泉州府郡学格外关心,嘉庆十五年(1810年)他曾捐银重修泉州府郡学(即今府文庙)。而今在泉州府文庙金声门内东壁间嵌有《重修泉州府郡学记》碑,碑中有“计开捐银姓名:……举人许邦光……董事举贡生监:林杏、许邦光……”等字样,说明当时许邦光是以“捐助人”和“董事”双重身份参与府郡学的重修工程。另外,道光十三年(1833年),许邦光在病重之时,仍以光䘵寺卿身份参与泉郡云台桥(原址在南安霞美镇云台村)的重修,其题写的“云台桥”三字碑今收藏于泉州市南建筑博物馆内。

许邦光位于古榕巷内的故居,坐北朝南,大门之上今有“瑶林衍派”石匾。据称主体建筑原为三进三开间大厝,两边配有护厝。而今,除大厅依旧维持闽南古大厝建筑风格外,其余部分皆已成现代建筑物。据许邦光的直系后裔许灿坤介绍,许邦光喜藏书,其故居后落原有书斋名曰“榕轩”。

许邦光生前著述丰赡,有《二思堂史论》《诗文稿》《使湘小草》《进奉文》《榕轩诗赋钞》《湘南纪游志》《国史拟稿》等十几种。清代周学曾所辑《温陵赋钞》中还收录有许邦光所撰《澄海楼赋》《彩缕穿七孔针赋》《聚米为山赋》《黄钟养九德赋》等篇章。可以说,许邦光的著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是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财富。

书院山长 修身励学

由许邦光故居往东走数十米,刚过古榕巷与旧馆驿交界处不远,即可见一民居砖石砌筑的外墙。这里旧时便是古榕里龚氏的祖厝(又称祖屋),建筑形制原为闽南传统红砖古厝,但今沿巷一侧已翻修为现代建筑。古榕巷的另一位翰林龚维琳小时候就生活于此地。

古榕里龚氏是由晋江南塘(今晋江新塘街道南塘社区)龚氏派衍而来。清乾隆乙卯年(1795年),南塘龚氏十九世祖龚元入泮,当年即领乡荐。可惜后来几次进京赶考却并不如意,龚元于是从南塘徙居郡城,在泉州西街的后街埕(后称古榕巷)设立学馆,成了一位颇有名气的塾师。后来,龚元之弟龚恕亭也迁至后街埕定居。恕亭育有六子,龚维琳即其次子。

龚维琳,字承研,号春溪,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他自幼“善性理、负经师望”,在伯父龚元的课督下,对所学经史多能融会贯通,而且“文有奇气”。20岁时,龚维琳参加郡试,勇夺第一,被录为秀才。1814年,他参加岁试,再获优等第一,晋为廪膳生。道光二年(1822年),龚维琳乡试中举;道光六年(1826年)参加会试,金榜题名,殿试录为二甲进士,后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此时恰逢许邦光兼任庶吉士教习,龚维琳遂拜入许邦光门下。

与座师许邦光的经历相似,龚维琳入庶常馆学习三年期满,因“清书第一”,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据《沙堤龚氏家庙重建落成纪念特刊》一书载,道光十一年(1831年),龚维琳出任直隶省乡试磨勘官,专门对试卷进行复核。第二年,调任会试磨勘大臣,接着又被派往河南主持乡试。为举荐贤才,龚维琳在自己披阅的每份卷子上都走心地添加评语,如此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赢得当时士林的颂赞。转瞬间,龚维琳升任国史馆纂修官。道光十三年(1833年),充任庶吉士教习,先后又历任功臣馆纂修官、清秘馆办事等职。

道光十四年(1834年),龚维琳被钦命为湖南提督学政。湖南的“湖湘学派”源远流长,龚维琳上任后即亲临各郡县巡视学政,倡导光大湖湘古学,奖掖出身寒微而才能出众之人。在龚维琳的主持下,湖湘学风盛行,涌现不少栋梁之材,如胡林翼、江忠源、毛西垣等。同时,龚维琳大刀阔斧清除流弊,整顿考棚,特别是对考场冒名顶替的现象进行强力制止。然而,因龚维琳执法严苛,手底胥吏“苦之”,于是谤言四起,甚至有人上疏弹劾他。朝廷派出刑部侍郎赵盛奎前往湖南查办,经查访,发现弹章上罗织的罪名几乎都是假的,惟有门丁私印诗赋售卖一项是违反规定的。龚维琳由是落职,解组归田。龚维琳离开湖南之时,士子们涕泣遮道,以“兰芷凝香”“清鉴湘流”八字文旌相赠,又撰写了数百篇诗文为他送行。龚维琳离开湖南后,湖南士人还在学政使院内立“春留南浦”匾额,以示对他的怀念。

龚维琳回到泉州后,并未就此消沉。泉州知府崇福邀他主持清源书院的工作,他欣然接受。在接任清源书院山长后,龚维琳见书院院规废弛,纪律松懈,便下气力加以整肃,除恢复原有的讲课制度外,还在每月农历初二、十六添加经文、古文两课,亲自讲授,教诸生以经术,同时修身励学以正其心。龚维琳为家乡的人才培养可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力。道光十七年(1837年),龚维琳因疾卒于家,年仅四十有六。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与继配李宜人合葬于南安“葵山水哮之麓”,好友陈庆镛为之撰《勅授承德郎晋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湖南提督学政春溪龚公暨继配李宜人墓志铭》。龚维琳一生著述不少,有《芳草堂诗赋》《屺庭文稿》梓行于世。

积稿数尺 著述传世

清中晚期,泉州西街龚氏群英竞秀,有龚维琚、龚维琨、龚丕江、龚显灿、龚显鹤、龚显鸞、龚显禧、龚植等诸多名人崛起,其中当然也包括赫赫有名的翰林龚显曾。龚显曾是龚维琳的孙子,他的学籍地同样是以“后街埕”(即古榕巷)来申报。许邦光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录为翰林院庶吉士,他的弟子龚维琳是道光六年(1826年)入选翰林院庶吉士,而龚显曾则是在同治二年(1863年)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的,也就是说在短短的52年间,古榕巷中就出了“三翰林”。

龚显曾,字毓沂,号咏樵,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龚显曾从小“善属对”(即擅长对对子),有神童之称。乡贤名宦陈庆镛自其幼时就对他非常器重,有一回陈庆镛笑着戏称龚显曾“小书生”,岂料他立马回曰:“大学士”。龚显曾年少时喜写大字,字可以写得大到超过自己的身材,下笔“亶亶千言”,看得文坛名宿都惊异咋舌。

龚显曾16岁时补晋江庠生,不久即以试科高等成为廪膳生员。咸丰九年(1859年)兵部右侍郎徐树铭督学福建时,见到龚显曾的文章觉得很是惊奇,认为这是个特别的人才。而就在这一年,龚显曾参加乡试中式。同治二年(1863年),清穆宗开登极恩科,龚显曾中二甲进士,与张之洞等人同榜,后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同治七年(1868年),学习期满考试优等,龚显曾留充翰林院编修,协修国史。在后来陈棨仁为龚显曾所撰墓志铭中这样写道:“君(指龚显曾)年力方瞻,才又高,倾橐购书数万帙,枕葄寝馈,学益进。交游皆一时英隽,名隆隆日以起。”龚显曾进入翰林院后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更加用功积累知识,这也使得朝中的前辈和知交都对他寄以很高的期望,龚显曾在京师也声誉日隆。

不曾想,同治八年(1869年)父亲龚丕谟在京身故。龚显曾痛心疾首,千里奔波护送灵柩由海路回泉州安葬。丁艰期间,受知府张其曜之请担任清源书院山长,对书院的建设贡献良多。其还在书院假山重筑山亭,命名为“万家春树”亭。就在龚显曾守制三年期满,返京任职时,家中又传来噩耗,太夫人因病仙逝。接到凶讯,龚显曾五内俱崩,急忙星奔还乡料理丧事。后因病魔缠身,又在乡静养数年。

居乡的十几年时光里,龚显曾潜心力学,稽撰书籍,达到“积稿数尺”的程度。他还购入活字板,“摹传乡先正遗著”,为泉州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各地书院如清源、丹霞、石井、霞文等,纷纷请他出任山长。龚显曾慨然允诺,在掌管这些书院时,有才学之士“无不乐为龚先生弟子者”。龚显曾在西街三朝巷内建有府第。据龚显曾的曾孙龚万里先生介绍,当时三朝巷龚氏宅邸规模宏大,可从今三朝巷8号对面一直绵延至新华北路省第五建筑公司一带,宅邸内有榭、馆、轩、阁,一应俱全。

光绪九年(1883年),法国挑起中法战争。光绪十年(1884年),法军舰队突然袭击福建马尾军港。清政府被迫下诏对法宣战,并诏令沿海兴办团练以加强防守。因福建处于海防前线,团练大臣林寿图便向朝廷荐推龚显曾出面兴办漳泉团练。光绪十一年(1885年),朝廷下旨同意林寿图所请。可这时中法和议已经签订,民众对于组织团练、加强防务等事便不是很积极,所以向沿海各乡募集资金相当困难。龚显曾殚精竭虑布置了几个月,四处奔波仍是经费奇拙、入不敷出,他急忙到省城汇报情况,并申请增拨经费。命运的列车从来不会提前报站,龚显曾也想不到,这竟然是他最后一次出行。因旅途劳顿,龚显曾在福州染上了暑热,仅仅数日之后,他便在不甘中与世长辞了,享年45岁。朝廷恤其勤,诏赠詹事府赞善之衔。

龚显曾一生留下许多著作,传世的有《藤华吟馆诗》《龚显曾丛抄》《薇花吟馆诗存》《亦园脞牍》等。《温陵诗纪》则是他与内兄陈棨仁同辑。另有《泉南丛话》十六卷、《杂著》若干卷,藏于家。龚显曾平生擅长写诗,尤其喜欢写骈偶之文,是泉州晚清著名诗人之一。咸丰九年(1859年),他与许祖淓、陈棨仁、黄梧阳等人组织“桐荫吟社”,并刊印《桐荫吟社甲乙编诗集》。诗作中,其与陈棨仁唱和的很多,被诗人林鹤年誉为“风月婆娑两翰林”。而在龚氏谱牒中,龚维琳、龚显曾二人又被称为“祖孙翰林”,他们的故事迄今仍在坊巷间流传。

--> 2024-01-12 泉州古城人杰地灵 历史名人比邻而居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63258.html 1 一条小巷60年间出了三翰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