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1月12日

打造好闽南文化(泉州)生态保护区

非遗流量助力文旅融合新业态

非遗项目“顶肚脐”体验(郑慧芬 摄)

古城传统文化踩街吸引游客

泉港福船文化(施惠清 摄)

永春五里古街(陈志鹏 摄)

德化月记窑柴烧作品

安平桥上穿越千年的“文化共舞”

台商投资区传统文化进校园

福建省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闽越文化、古代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遗存,并与近现代工业文明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体系。2019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三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多年来,我市通过持续开展建设和非遗保护、传承,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倾力打造“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闽南文化(泉州)生态保护区。泉州文化、泉州故事引人瞩目。

□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 通讯员 许侨鑫

以政策扶持

推动生态保护

2023年1月1日,历经多年研究探索,《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通过政策对非遗保护、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规范,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打下坚实基础。在不断的建设中,泉州市逐步完善非遗保护制度体系,修订了《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和管理规定》《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2024年1月1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的实施,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依据。

政策支持,资金也有保障。泉州市严格落实《泉州市市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大资金保障力度,2023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保护资金超2000万元,有力地保障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

多年来,泉州市全力推进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评选,推动非遗“扩编”,丰富闽南文化(泉州)生态保护区建设内容。2023年3月,启动泉州市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较以往批次在数量上有大幅度提高,总申报项目超百项。截至目前,泉州拥有世界级非遗6项、国家级非遗36项、省级非遗128项、市级非遗262项、县级非遗434项,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

以活化利用

推动价值提升

闽南文化要讲起来、传出去、承下去,需要社会各界、各年龄层的广泛参与,泉州通过持续推出与闽南文化面对面的活动,培养了一批懂泉州、爱闽南的高素质文化群体。去年2月22日至24日,2023年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在德化举办,全市百余名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作者参加,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提高非遗传承人传承能力和业务素质。泉州市博物馆、华侨历史博物馆等组织开展“小小讲解员”培训,在中小学生心中植入热爱历史文化、热爱家乡文化的种子。开展“非遗在校园”行动。泉州非遗馆常态化开展面向青少年的非遗展示体验活动和寒暑假非遗公益培训班。鲤城区结合学校实际及周边非遗项目情况,建成拍胸舞、李尧宝刻纸、火鼎公婆、珠绣、宋江阵、南音、提线木偶、梨园戏等一批非遗传习所、传习基地。惠安县推出惠女服饰、高甲戏、闽南讲古等少儿非遗免费培训班。

非遗有传承,各地也持续促进非遗生产型项目的转化,做大做强特色经济,让非遗创作有前景奔头,让非遗礼物走进百姓家。举办2023年泉州市非遗电商人才培训班,为大家进一步拓展非遗电商推广增加经验以及介绍具体实践方式。全市80多名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工作者参加培训。2023年泉州市非遗购物节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五楼举行,共有50多家非遗商家、30多个传承人、10多个老字号参与线上线下活动,销售的产品包括茶盘、茶叶、非遗文创、陶瓷、非遗小吃等,线下非遗购物节共计有1万多名游客参与,销售额超过12万元。打造非遗产业特色品牌,安溪“世界藤铁工艺之都”藤铁年产值260亿元,安溪“中国茶都”茶产业年产值280亿元;永春“中国香都”年产值118亿元。非遗产品销售更上一步台阶,老范志神粬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源和堂蜜饯400余万元,泉州锡雕达到300万元以上。除发力线下外,线上非遗产品销售同样火爆:美琼肉粕网店年销售额2000多万元,惠安尧记酱道网店年销售额1500万元,天之饴食品网店年销售额1000多万元,深沪金合意冰饼抖音商城年销售额200万元。

以闽南文化为发力点,各地结合乡村振兴,生成一批文化、文旅、研学、休闲、制造项目。晋江将南音、元宵中秋端午习俗等融入金井镇福全村、龙湖镇南浔村、福林村、金井塘东村、灵源街道灵水社区、新塘街道梧林社区等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台商投资区建设张氏大夫第家风家训场馆、孙易彬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青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划建设海峡雕艺文化园为省重点在建项目,打造集产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文化产业园。

以品牌塑造推动深度融合

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泉州进入携程“‘反向游’目的地”热榜;2023年,泉州荣膺“一带一路”建设案例城市;蟳埔女习俗荣登“2023年度文旅经济热词及影响力榜单”之“海丝”非遗影响力榜单。2023年,泉州厚植地方特色文化,培育了一些紧跟潮流的沉浸式文旅产品,打造了一批品牌突出的地标式文旅亮点,提升了泉州旅游流量。

“闽南文化+旅游”,以文化引领旅游热潮。充分利用赵丽颖等明星带火簪花围民俗的绝佳时机,通过抖音和小红书等平台线上直播和吸引游客到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传播蟳埔女习俗。蟳埔簪花围体验火爆,体验馆开到厦门、漳州、福州等周边城市,强力拉动旅游业发展。鼓励支持旅行社、旅游企业等将非遗元素与旅游线路融合,通过产品设计、线路策划,推出12条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常态化开展非遗进古城,全年引进泉州各地非遗展演130场,吸引游客驻足体验、购买非遗文创产品。精心打造“非遗+世遗”结合的“遇见世遗泉州 传承多彩非遗”旅游路线。以天后宫、德济门等世遗点为载体,通过“政府召集+线上征集+企业联动”等方式,常态化开展“走进世遗 遇见非遗”城南庙会,组织邀请传统工艺、传统美术、传统小吃、老字号等非遗摊位进驻庙会设点摆摊,并配套举办民俗、文明实践等特色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建立城南庙会文化旅游商圈。

“闽南文化+研学”,推出丰富研学活动。引导印记闽南、三道行等文化空间与金苍绣、火鼎公婆、南音、提线木偶等深度融合,全年开展研学活动200余场。依托晋江市非遗馆、庐山国佛雕传习所、传统手工面线传习所等阵地,开展黑金推·沥金画、木版年画、佛雕、灵源万应茶、手工面线等非遗研学活动,累计开展20场次。充分发挥泉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效用,携手各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开展中小学生雕艺研学体验课程,推动崇山片区雕艺研学圈的形成。打造省级旅游特色街区上塘雕艺街,建设区雕艺展览馆,在上塘街围绕漆线雕、木雕等雕艺项目设置了弘昇漆线雕、西丰佛艺等非遗传习所、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8家,依托雕艺展览馆和各级非遗传习所常态化开展非遗项目展示、研学活动。

“闽南文化+活动”,打造一系列出彩又出圈的活动。2023年春节、元宵期间,泉州市中心城区共悬挂各类精品花灯超1500盏,形成了全城千灯齐放的盛景,组织各地商会踊跃参与“我为泉州添灯送福”元旦元宵灯会活动,全市各级商会及异地商会共捐灯170盏,成为2023年元宵灯会一大亮点。举办“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系列活动,五只“巨兔”亮相古城,在各大社交平台集聚超高人气,截至2023年1月底,全网可统计流量突破1.8亿。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活动包括非遗之夜专场演出、非遗展示、泉州南音音乐会、鲤城城南庙会——“走进世遗·遇见非遗”护遗少年游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教授专程发来祝贺视频。中山路非遗快闪、海丝泉州古城徒步等活动吸引海内外游客,引领话题顶流,进一步提升泉州知名度。举办“海丝泉州共享非遗嗨一夏”暑期非遗体验活动,非遗活动项目超百项;在泉州文旅经济发展大会期间,举办“匠赋—仙云上·烟火里·古今艺”泉州非遗大师精品展,为群众呈现非遗大师精品作品。

2023年,全市不断拓展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渠道,创设各种平台、载体,线上线下两头发力,实现“墙里开花内外香”。借助泉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第五处试点契机,开展“古厝新声”泉州可持续生计试点活动,举办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展。中小学生南音比赛至今已举办33届,2023年比赛观看量60万+,其中来自东南亚和中国台港澳地区的观众超过19万人次。“宋元中国看泉州——世界遗产城市海丝非遗文化展”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蟳埔女习俗多次被邀请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吸引了欧洲、美洲、中东等地文化交流团参观体验。安溪铁观音走进联合国总部,在文旅部“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中大放异彩;前往意大利开展“‘香’约罗马共享农遗”活动,推动东西方茶酒对话、文明互鉴。安溪高甲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及中国港澳台等地交流演出75场。泉州,打造出海丝国际艺术节、世界闽南文化节、国际木偶展演、国际南音大会唱等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本版由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 2024-01-12 打造好闽南文化(泉州)生态保护区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63264.html 1 非遗流量助力文旅融合新业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