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1月12日

逆向转学

□本期主持人:温文清

主持人: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拟跨省转学情况公示》,8名高校大学生拟跨省转学,1人为转入、7人为转出,涉及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多所高校,其中,清华大学1人拟转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对于清华大学转学“双非”(非985、211或者非“双一流”)院校,您如何评价?

本期嘉宾:何勇、张西流、王军荣

一种理性选择

□何勇(职员)

从国内比较好的高校转学到比较一般的院校就读,并非个例。比如去年,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9名高校学生将跨省转学,其中,有南方科技大学学生转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学生转入江苏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转入呼伦贝尔学院等。

清华学生转入“双非”院校,不必大惊小怪。根据大学生转学政策,大学生转学只能向下转学,不能向上转学,目的是防范大学生转学腐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有“高考成绩低于拟转入学校相关专业同一生源地相应年份录取成绩的”情形,不得转学。

高校是否接受转学的大学生也不是义务,高校有拒绝的权利。按照大学生转学操作,需要转出院校和转入院校两所院校共同同意,并且转学条件苛刻,难度非常大。这决定了大学生转学时可选择的院校并不多,成功转学的大学生少之又少。

从大学生转学的实际情况看,或是因为继续攻读该专业有困难,或是对现在所学专业不满意,想通过转学达到换专业的目的。大学生转学往往会转到更热门的专业,这位清华学生转入“双非”院校正是如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杭电的热门专业、王牌专业,录取分数线早已超过不少985高校的冷门专业,这几年有多名浙江大学等985大学毕业生考研选择报考杭电的计算机相关专业。从这个角度说,在转学的大学生眼里,从清华转学到“双非”院校,何尝不是一种理性选择?

不必名校崇拜

□张西流(公务员)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一些用人单位的“名校崇拜”也令人震惊。2022年9月,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份招聘公示就火了。这份长长的公示名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均为硕士和博士。

无论是街道办事处只招清北的硕士和博士,还是用人单位以第一学历是否“双一流”、985、211作为筛选门槛,均是一种名校和学历崇拜。对于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而言,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身份歧视。

社会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就业平台对名高校、高学历的过度崇拜,导致一些学子削尖脑袋也要挤进著名高等学府,不惜代价也要考研读博。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逆向转学”是在向名校崇拜说“不”。

名校和高学历并非代表高水平和高能力。一些职业院校专门为用人单位定向培养员工,虽然学历低了一点,但学到了一技之长,反而能够更快适应工作。因此,让技能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获得平等竞争机会,共享劳动创造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应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招聘单位选人用人的正确路径。

合适就是最好

□王军荣(教师)

依照常理,好不容易考入清华大学,为何要转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竟两所学校的整体实力差距有点大,但对当事学生来说,选择从清华大学转出,肯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无疑,他是觉得清华大学不适合自己,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上名校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名校并不适合所有人。这是我们都能达成的共识。但具体到“逆向转学”,我们往往容易犯迷糊,觉得此举不可思议,“想不通”。转学往往都有原因,比如去年北大有位学生转到武汉大学,就是因为身体方面的考虑。

对于个别学生的“逆向转学”,我们应该给予起码的尊重。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逆向转学”,都属于个人私事,外人无权插手,只要“逆向转学”符合相关规定即可。

很多时候,我们被功利心所迷惑,无法找到最佳的心态。比如有的人本来可以选择最适合的学校、最适合的工作、最适合的生活,但由于对自身认知不足,对外在的功利过于迷恋,在明知道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也要拼命向前挤。其结果是,由于根本不适合自己,即便继续前进,最终仍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及时止损”也是明智之举,是一种人生智慧。

“逆向转学”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求学路上往往不会一帆风顺,“逆向转学”也是勇敢向前的表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然后努力去成就美好的人生!

--> 2024-01-12 □本期主持人:温文清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63270.html 1 逆向转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