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就读泉州师专。那时的泉州师专位于泉州北门顶埔学府路,因为是师范类院校,又位于北门这个位置,因此我们都戏称其为“北师大”。这个戏称含有自嘲、戏谑和少许的自傲。
那一年的冬天似乎特别冷。寒风挟裹着落叶、扬尘劈头盖脸地扫荡过来,一阵风过,总震荡得宿舍区的窗玻璃发出响声。风总是不肯停息,于是窗玻璃便传来“吱吱呀呀”声,此起彼伏,不肯将息。
那一天早上,舍友把我从温暖被窝里强行挖了起来:“走,暖暖身子去。”于是就睡眼惺忪地随着舍友走出宿舍。宿舍楼斜对面有一间小餐饮店,窗玻璃上写着“面线糊、豆浆、稀饭、油条、包子”,“面线糊”三字写得特别大,几乎占据了一半的空间。小店空间逼仄,6张桌子排得满满当当的,走路都要侧着身子。老板娘忽前忽后地招呼客人、搭配食材、拾掇碗筷、擦洗桌子。
舍友点了面线糊的配料,只见老板娘迅速地摆好两个铝制小碗,放好配料,拿着大勺舀起热气腾腾的面线糊倒入碗内,又撒上葱花、胡椒粉,端到桌上。
面线糊香味扑鼻,我和舍友就着油条猛吃起来。几口下去,肠胃一下子就苏醒了过来,一股暖流顺着口腔、食道,进入了胃囊,然后再由此散发到全身四肢百骸,整个人一下子就暖和起来。吃到最后,居然全身冒微汗。那感觉,真棒!
走出小店,对面宿舍楼不知谁冷不丁地吼了一句:“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那时费翔的歌《冬天里的一把火》正走红,校园里不时会传出这类吼叫声。舍友跟我对视了一下,也扯起嗓子猛吼:“你就像那冬天里的面线糊!”歌词的前半部分是普通话,后面三字则用了闽南语。在闽南语中,“一把火”和“面线糊”,发音竟有几分相似,用在此处,应景且贴切。我也随着舍友,不由自主地吼起了:“你就像那冬天里的面线糊,熊熊火焰温暖了我的心窝!”
楼上是“一把火”,楼下是“面线糊”,这两股声音遥相呼应,此起彼伏。渐渐的,宿舍楼里更多的人加入了“你就像那冬天里的面线糊”吼叫行列。最终,在这场拉锯战中,“面线糊”终于打败了“一把火”。
此后,每个早上,我都能在睡梦中听到“你就像那冬天里的面线糊”的吼叫,那声音,歇斯底里,穿透力强,充满着青春的荷尔蒙。
我和舍友就这样把一首“你就像那冬天里的面线糊”的歌谣唱红了整个校园。
至今为止,我仍然认为面线糊是“最泉州”的美食。面线糊据说是用虾、蚝、蛏、淡菜等美味的海产品熬制汤头,然后同面线煮成糊,极好入口。等你牙齿掉光成老太、老头的时候,还不忘吸一口面线糊,多带劲。寒冷的冬日,来一碗热腾腾的面线糊,剪上一小段卤味猪肠,加两三汤匙海蛎肉、鱼肉、鸭肉等,再洒上葱花、胡椒粉,吃起来又香又辣,又鲜又甘,真叫人回味无穷。
多年以后,有个女生手捧着优乐美奶茶,傻傻地问:“我是你的什么?”我略带忧伤地回答:“你就像那冬天里的面线糊!”
女生听完我的回答,二话没说,转身离去,背影是那么的决绝。我不懂她的梗,她也读不懂我的梗,就像面线糊读不懂优乐美。
喝着优乐美长大的一代,岂能理解“面线糊”的温暖、意蕴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