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家住泉州古城后城街。屋后的八卦沟让人难以忘怀。
那时,八卦沟日纳潮汐,江水流入,如同河流萦回曲直。两岸绿树古厝,风景秀丽。我们枕河而居,宛如江南水乡。
八卦沟历史久远,原为泉州府城墙外护城壕,元代时,城墙外移。历代挖修渠道,将泉州府子城、罗城遗留的壕沟、池塘连接起来,形成城区完整的排水渠道。《泉州府志》云:“罗城、子城内外壕沟,如人之一身,血脉流灌,通则俱通,滞则俱滞。”
屋后八卦沟乃主干流“巽流”,西北起自新门水关,东南至涂门水关,长有两千多米,宽三到六米,深度有三四米。沟的两岸皆用条石叠砌堰岸,犹如洛阳桥筏形桥墩,是宋代建筑特点,能承载负重,虽年代久远仍不变形坍塌。
八卦沟旁大多是古宅大厝的后围墙,用断砖和大小不一的石块交错砌成。红色的砖块和白色的石头相互映衬,形成不规则的美丽图案。这叫“出砖入石”,是泉州建筑的又一特色。
祖师宫巷壕沟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桥头一棵大榕树遮天蔽日。树下有块康熙年间的石碑记载:“洙泗桥八卦沟流自巽方,吸引海潮,贯通泮水。”此乃设计最巧妙之所在。每日涨潮时,晋江水涌入,退潮时,将污垢自然带出。
涨潮时分,清澈的江水涌进来,壕沟的水位越涨越高。再热的天,那儿都是凉爽的。桥栏杆上坐着几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谈天掠皇帝(掠:抓)”。我们小孩则是静坐听“讲古”看风景。桥头下壕沟的石阶上,大姑娘、小媳妇挽着裤脚站在水里,举着捣衣棒“噼噼啪啪”地捶打着衣服被子。几个只穿裤衩的小男孩,“哇哇”地大喊大叫, “扑通扑通”相继跳入水中快乐地游泳嬉戏。一条小木船慢慢地从桥洞下钻了过来,一位壮实汉子戴着斗笠,手拿竹篙,不紧不慢地撑着船。
最好玩的是钓毛蟹。我们用一条长线系块“菜脯(腌萝卜干)”,扔下八卦沟。一会儿,线动了,我们手忙脚乱拉起线来,便可看到一只贪吃的小毛蟹,一双钳脚紧紧地夹着“菜脯”。我们趴在古厝的大石埕上,用碎砖石垒出窄窄的“巷道”,还有“城门”,让小毛蟹爬进爬出,玩得不亦乐乎。
一日上午,一位满脸胡须的汉子在八卦沟旁支起画架,挥动着油画笔画起画来。好动的我们竟站在后面默默地看了半晌。
一幅多么漂亮的画啊。阳光透过老榕树郁郁葱葱的树叶洒落在古老的石桥、石碑上,斑斑点点。桥栏杆上,一位鹤发童颜的老汉静坐着,似乎在追忆逝去的年华。
许多年过去,不知道八卦沟是否还有一泓清水、岸边还有老树新绿?“出砖入石”老墙后燕尾脊翘起,是否保持与之相称的古朴、静谧?是否仍有许多游人沿着八卦沟行走,流连于中国最古老的清净寺、规模宏大的孔庙建筑群、香火遍及台湾的关岳庙,还有后城街最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大厝?
八卦沟静静地流淌了上千年,述说着古城泉州的不老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