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的早晨,最爱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端上桌。
我很喜欢吃面线糊,喜欢它的热腾和包容。一碗充满“锅气”的面线,趁热放入炒好的猪肝、炸好的醋肉等等,各种配料在面线糊中仿佛都能被接受,在勾芡中变得温柔和谐。每一碗面线糊可随心所欲选配料,体现食客各自不同的口味偏好,深受富有个性的闽南人偏爱。
在闽南,面线又被称为线面,煮起来不难,但要制作出来却是不容易的。曾经有不少手艺人,就是以做线面为生。
做面线的第一步就是揉面,小时候,我看到叔公常站在一个巨大的缸旁,亮出结实有力的手臂,用力揉压面团。面团足有数十斤重,要将面揉得劲道,揉到不粘黏大缸,才算收尾。这一步最是耗体力,一家子中往往是成年男子干这活,常让人在寒冬腊月都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接着,需要把面搓成长条,撒上木薯粉防止粘连,盘在干净的簸箕上,准备缠面线。
缠面线,就是将面线绕“8”字形缠在两根竹棍上,悬挂起来也有讲究,两根竹棍要平行于地面。接下来就是等待发酵了,这段时间,叔公才能稍微休息一会儿。
发酵过后就得开始拉面线,这道复杂的工序最是见功夫,将一根竹棍垂直插在特制的木架板子上,双手抓着另一根竹棍的两头,一次不能将面线拉得太细,不然容易断,如是重复多次。每次拉面线之后还需要稍微晾晒一会儿,时不时得注意面线是否粘黏。就这样,一直拉到细如丝才算结束,之后就是等面线晒干了。
晒也不能太干,在微微湿润的时候就得收好存放起来。
只记得一套流程下来,叔公凌晨起,近夜才能休息。手工线面制作工序繁琐只是其一,还得看老天:雨季做不了,因为无法晾晒;酷暑做不了,因为容易晒太干;阴天也很难办,不容易晒干……
每逢节假日回家,吃上一碗自家手工做的面线糊,那种幸福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制作面线的工艺中,我看到了闽南劳动人民的不畏辛劳、持之以恒与包容接纳。而面线糊香醇的滋味,也会永远萦绕在闽南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