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1月26日

寒潮来袭,身体面临重重考验,老中医提醒称,人体有八大器官最怕冷,须注意调养

数九寒天 打好体内器官“保暖战”

不少人把电热毯当成“御寒神器”,睡前记得关掉。

心血管最怕冷

冬天锻炼户外不宜太早太晚

节制喜怒,呵护好心脏。

做好器官“保暖战”,身心更舒适。

天冷了,关节得到的保护也相应减弱。

关注血压,藏阳蓄阴。

近日寒潮来袭,此前处于“暖冬”模式的泉州一下子气温“大跳水”,瞬间“速冻”模式。为了防寒保暖,市民迅速翻出羽绒服、围巾、帽子和电暖器等御寒神器。但除了露在外面的身体部位,体内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器官也同样怕冷,需要保暖。

本报邀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耀国、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刘德桓为大家介绍身体养生保暖知识。

□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文 CFP/供图

【保暖篇】

八大器官怕冷 保暖要跟上

当下正处于数九寒天中的四九、五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王耀国介绍,寒冷还会促使人体做出调整,尤其某些器官很怕冷,有时稍微照顾不周就可能“罢工”,没有做好保暖容易产生问题。

血管:多吃“清道夫”食品

寒冷刺激造成心脏收缩力增强,周围血管收缩,导致收缩压及舒张压上升,容易出现高血压急症,如高血压心衰、脑出血、脑梗塞、主动脉夹层等。

保暖建议:防寒保暖,应尽量避免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黏稠度增加。可以对应进补血管的“清道夫”,比如山楂、燕麦、黑木耳、金橘、茄子、红薯、大蒜、洋葱等食物有助血管畅通。

心脏:护好头脚 睡前泡脚

寒冷会激活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血管收缩“变脆”。冬季最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发现,每年1月是心脏病患者的死亡高发期。

保暖建议:外出护好头部和手脚,佩戴手套、帽子、围巾;睡前用热水泡脚,起夜时穿好衣服;洗澡前先放热水,等水温合适再脱衣服。

肺部:少出门多保暖戴口罩

寒冷、干燥的空气经过肺进入体内,易引起咳嗽、胸闷,甚至哮喘、呼吸困难等问题。缺少保护,会诱发呼吸道疾病,还易落下病根。

保暖建议:气温较低时,体质弱的人最好减少外出;出行戴口罩,重视头部、胸背和足部保暖。

肠胃:少食多餐 不吃生冷

胃对冷空气十分敏感,受到寒冷刺激易出现痉挛性收缩,若不注意保暖或过量食用生冷、太硬的食物,会加重不适。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更易出现胃动力不足、腹痛、腹胀等不适。而穿衣过少可能导致胃部肌肉、血管收缩,发生胃痉挛。

还有些人一到冬天就食欲大增,对高油、高盐、辛辣食物来者不拒,但运动量减少,致使胃肠蠕动速度减慢。

保暖建议:多吃温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睡前3小时内不吃东西,让胃劳逸结合。

鼻子:睡前温淡盐水洗鼻腔

冬天鼻黏膜直接接触冷空气,其黏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变脆,“屏风”作用变差,增加呼吸道感染几率。

保暖建议:睡前用温的淡盐水清洗鼻腔;空气质量较差时,或从温度较高的室内外出时,戴好口罩。同时可经常按摩鼻翼,用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在有热感时,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

关节:多补钙 热好身再出门

关节周围皮下组织相对薄,血管遇冷收缩会影响血液循环,肌肉和韧带柔韧性降低,对关节的保护力减弱,易发生关节损伤。天冷还会刺激滑膜,使其分泌的滑液减少,导致关节摩擦力增大,突然换姿势时就会出现干涩或酸胀感。

保暖建议:中老年人应减少外出,建议穿防滑底的鞋;室外锻炼避开结冰路面,室内运动充分热身;多摄取富含维生素D、钙的食物,增强骨骼韧性。

耳朵:室外戴帽 室内搓耳

除了耳垂部分有脂肪组织能保温外,其余部分只有较薄的皮肤包着软骨,易长冻疮,是五官中最怕冷的器官。

保暖建议:外出时使用耳罩,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从室外进入室内,用手搓耳朵让其回暖;耳朵受冻后不宜热水热物敷贴,以免导致症状加重。

前列腺:不坐“冷板凳” 多按摩腹部

前列腺有丰富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受凉时极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腺体收缩、慢性充血、尿道压力增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尿无力、会阴部及小腹疼痛不适等症状。

保暖建议:不要坐凉板凳;多喝水,不憋尿;经常按摩腹部,以感到微微发热为宜。吃些对前列腺有益处的食物,比如白瓜子、西红柿、苹果等。

【养生篇】

寒冬养生 注意“六宜三勿”

中医认为,数九寒天是一年中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生的转折点、最冷时节,身体面临重重考验,如果不注意调养,有些器官会很容易“生病”。刘德桓为大家介绍了最冷时节的养生要点。

食宜温 黑色食物御寒养肾

多吃些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等,有助身体御寒。同时,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养肾的首选。

睡宜早 藏阳蓄阴

为了顺应冬藏,人们的起居上应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睡前可以泡泡脚,驱除寒气的同时促进气血循环,有助改善睡眠质量。

动宜慢 舒缓运动锻炼有节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热量。冬藏时节,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建议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每天10到20分钟锻炼就足够了。

头宜暖 头部流失热量最多

天气冷时,头部是热量最大的流失部位。天冷出门,戴一顶保暖性较好的帽子,以毛线、毛呢等材质为佳。

心宜平 节制喜怒多晒太阳

注意积极调整心态,节制喜怒,多听音乐,参加娱乐活动。还要多晒太阳,接受“光合作用”,静心等待寒冷过后的春色。

水宜补 不渴也要每天多喝水

冬天气温低,汗液减少、不易口渴,但长时间待在温暖室内,很少外出活动,如果喝水少,血液浓稠度会偏高,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人体此时反而需要更多水分,建议每天喝够1.5至2升水。

洗勿烫 冷热变化大刺激血压

用太热的水洗澡会使皮肤血管明显扩张,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肤,导致心脏缺血缺氧。若有寒气进入室内,血管又会收缩,冷热变化会刺激血压和心率。

起勿快 晨起赖床伸懒腰

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而心血管壁在清晨最脆弱,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醒后猛起身,血压一下上不来很容易引发意外。清晨不妨赖床几分钟,伸伸懒腰,或者靠在床头坐三五分钟再起。

炼勿早 晚点锻炼少刺激

冬季清晨寒冷,心脑血管会因此受到明显刺激,且早上污染物堆积严重,并不适宜锻炼。在早上10点前后,下午三四点运动为宜,运动前要热身。

本期医学指导

王耀国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心血管内科二区主任,海医会台海医学会心血管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基层卫生协会基层高血压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擅长心脏介入诊疗和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的临床诊治。

刘德桓 泉州市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泉州市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主委、全国第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5年,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病、头痛、眩晕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内科疑难重症。

--> 2024-01-26 寒潮来袭,身体面临重重考验,老中医提醒称,人体有八大器官最怕冷,须注意调养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65875.html 1 数九寒天 打好体内器官“保暖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