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写歌,是1962年,我15岁。2022年3月,为泉州作家郭培明先生的诗作《我和你 在一起》谱曲……屈指一数,我为家乡写歌已有60年,整整一甲子。
我出生在泉州南门新桥溪边,后山社八舍后尾村。小时候,热闹的泉州港渡头,常听见装、卸货的工人哼唱着各种歌谣号子,岸边小贩的吆喝声亦是此起彼伏。有位走街串巷乞讨的盲人常坐在我家门前榕树下,小孩子一见就围在她身边听唱歌。盲人弹着双清琴,唱了一首又一首好听的闽南歌谣。长大后我才知道她叫杨念,泉州许多民歌小调出自她的口传。
深巷里有一家吴姓南音师傅,夜晚在家教习年轻人唱南音,咿咿呀呀地一直唱到深夜。我姐姐、姐夫以及村里许多叔叔辈的亲友都在这里学南音,原来此处就是南门有名的“泉州昇平奏南管乐社”旧址。
泉州这一声声一阵阵好听的声音,童年时长年累月地在我的耳边响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这些音乐印记,至今回想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竟成为我几十年来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乐素材源泉。
1960年,我考入演员训练班学习梨园戏,学习南音演唱、乐器演奏以及初级音乐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学作曲的泥泞坎坷路上摸爬滚打,悟出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来。
1964年开始,我学写梨园戏音乐,当时全国推广戏曲改革,我们训练班也紧跟形势,创排现代戏。外来剧本都要翻编移植成闽南话,配写梨园戏唱腔和场景音乐。老师经常分配我帮忙写一点,由于赶着排练进度,老师对于我写的东西来不及认真看,有时甚至就直接拿去排练,一旦导演认可就定下来了。如抗美援越题材的《长山火海》一剧,我创作的部分就很多。
20世纪70年代初期,德化成立“德化县文艺创作小组”,人员从全省下放到德化县劳动的具备文艺创作水平的干部队伍中挑选,我也被选入,并且接受创作歌剧音乐的任务。在这之前我没有一点歌剧写作知识与能力,全凭一股热情,在歌剧海洋中“活蹦乱跳”。竟然在那个年代创作了《红梅》《春苗》两部独幕歌剧音乐,参加了省会演,引起很大的反响!50年过去了,至今还有那么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还念念不忘地唱起这些曲子。我与歌剧结下了不解之缘,35年的歌剧生涯中,我不断学习和研究歌剧音乐创作,不断吸取中外歌剧养分,逐渐成长为专业的歌剧音乐创作工作者。
我先后在高甲戏剧团、梨园戏剧团、歌剧团等工作过。移植样板戏为地方戏曲,地方歌剧开拓崭新的上演剧目,是那个时期文艺演出的一种时尚。
20世纪70年代末,我通过高考顺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理论作曲系,系统地接受作曲理论及综合音乐知识。
重新审视家乡的音乐,顿觉无比的兴奋,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闽南民间音乐、梨园戏、南音等,深感要做的事情太多,其中就有钢琴如何演奏南音?歌剧音乐如何运用闽南音乐素材,为歌剧创作摸出一条新路子?这都是我后来几十年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
闽南音乐是福建闽南地区特有的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它融合了古老的音乐元素、方言和传统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家庭、乡土等主题的感悟和情感。这在我的歌剧《素馨花》《番客婶》等的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也在我的南音钢琴作品《梅花》《走马随想曲》实现了突破性的跨越。
我写了许多梨园戏创新剧目,也写了不少高甲戏的移植剧目,而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歌剧音乐的创作中。我从一个吹着竹笛考进梨园戏的懵懂少年,就一直迷恋音乐、渴望音乐,能在音乐的大海中自由地翱翔,接触各种音乐形式,这都与存在我心中的文化基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创作的音乐作品,含歌剧、戏曲、舞蹈、钢琴音乐、管弦乐以及歌曲等,都寄托着我对家乡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