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上连城市下接乡村,内聚要素外拓市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枢纽。近年来,泉州市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大市优势,按照“强镇引领、以镇带村、连村成线、村兴民富”工作思路,创新性以镇域为载体整镇推进乡村振兴,走出一条具有泉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为更好宣传展示我市乡村振兴成果,助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市委乡村振兴办牵头开展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十大典型案例遴选。通过示范引领,凝聚奋进力量,书写振兴新篇。
经过前期严格筛选、实地考察,并向市直相关部门征集意见,共有12个案例进入候选榜单。接下来,主办方将通过公众点赞、专家评审方式,以“城乡融合型”、“工贸带动型”、“农业生态型”三个类别,优中选优,最终确定10个案例入选“2023年度泉州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十大典型案例”。
活动规则:
1.公众点赞时间:2024年1月29日上午9时—2024年1月31日下午6时。(为防范刷票,夜间8时—上午8时的时段暂停点赞。)
2.公众点赞期间,每日可在微信端和泉州通客户端各投一次,每次须选满10个候选项目。
3.公众点赞占比20%,专家评审占比80%,依照总得分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确定最终榜单。
4.坚持自愿参加、公平公正的原则,严禁刷票,系统将不定时自动清理异常点赞。
5.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主办方保留最终解释权。
(排名不分先后)
□融媒体记者 吕学斌整理
城乡融合型
晋江市磁灶镇
抓项目促发展 “大比拼”促振兴
磁灶镇地处晋江市西北交通枢纽核心区,以“双百”项目攻坚、整镇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大比拼、“百企帮百村,乡贤促振兴”行动、“乡创联盟”导师帮带机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为抓手,促进镇域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在建陶产业迭代升级、商贸物流贯通城乡、特色农业产村融合带动下,2023年税收收入超10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87亿元,物流快递吞吐量超10亿件,连片耕地经营性流转超60%,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项目19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600万元, 2021年以来海内外磁灶乡贤累计捐资超3亿元,推动超百个镇村重点项目落地。
永春县桃城镇
聚焦“四个融合” 集成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桃城镇位于永春县县域中心,聚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城乡融合为基础,以产城融合为保障,以村企融合为催化,以产才融合为核心,构建产业互补共促、要素畅通对流、基础设施一体、公共服务均衡的城乡融合集成发展格局。桃城镇以成立城乡经济联盟发展服务中心为抓手,在实施“以居带村、强企兴村”过程中,流转盘活闲置山地3000多亩,连片种植特色水果,推动沿线30多家特色水果经营主体发展采摘游、休闲游;2023年全镇完成13个招商项目认定并开工建设,实施县级以上重点项目22个,累计完成投资18.42亿元。
德化县浔中镇
立足“大城关” 打造新标杆
浔中镇位于德化县城关浐溪北岸,立足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优势,通过在全镇域统筹规划富民产业、文旅融合、社会治理、民生保障等领域项目,实施“连片带富”“百万村财”专项行动,试点推行以镇带村、村级抱团的“镇级国企+强村公司”发展模式,实现以产兴城、以文彰旅、以城带乡。浔中镇着力写好“城市+农村”两篇文章,策划土地开发项目15个,村财年增收近700万元,签约招商项目17个、战略合作协议2个,总投资达51.63亿元,成立“凤凰(香樟)片区”、“东顺片区”,实现凤凰、凤池、世科、蒲坂、东顺等多个村(社区)共同发展。
台商投资区洛阳镇
奏响闲置土地“流转曲” 建设城市环湾“新花园”
洛阳镇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西南部,发挥地处城乡结合带及交通便利等优势,创新“农户+企业+村集体+第三方运营”的新型合作模式,持续推动土地资源高效率流转、市场化配置、集约化经营、品牌化建设,推动“小田”变“大田”、“田园”成“花园”,助力重塑乡村魅力、打造田园风光、传播农耕文化。实现293宗“小田”整合成3宗“大田”,13个行政村通过土地流转增收;先后引进4家龙头企业参与流转农村耕地经营权6700亩,占基本农田的一半以上;种植现代花卉面积4.5万平方米,年产值5000多万元。成功开辟“侨乡生态体验线”“古驿道红色体验线”“古桥宋韵体验线”等多条文旅路线。
工贸带动型
石狮市祥芝镇
“工贸+渔旅” 建设滨海富美强镇
祥芝镇位处石狮市东北滨海突出部,围绕“一港两湾三园区”发展思路,立足海洋经济基础和工贸内驱优势,形成以渔港为核心,渔业为基础,工贸为动力,旅游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通过“工贸引擎”驱动富民产业持续升级、“致富路径”探索共同富裕长效机制、“清障提质”打造渔旅融合祥芝样板。随着“工贸+渔旅”融合的“2+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总产值达30.87亿元,海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超100亿元,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
南安市水头镇
强化“四带四增” 做实“石都+”文章
水头镇位处南安市南部沿海,充分发挥“世界石都”的工贸产业效能,强化“石”促三产带动农民增收、多元集聚带动农业增效、产城融合带动乡村增美、产业反哺带动民生增进等“四带四增”举措,逐步构建起“石都+”涌泉人才、“石都+”产城深融、“石都+”世遗文旅、“石都+”精致博览、“石都+”和美乡村的乡村振兴“水头样本”。在工贸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融合中,实现石材等产业市场主体近3万家,石材全产业链产值近千亿元,当地群众就近就业近10万名,百万村财达10个村,建成镇村乡村振兴项目超300个。
晋江市英林镇
实施“城镇更新” 提升宜居宜业品质
英林镇位于晋江南部沿海,通过深耕“产业带动、镇区引领”的发展路径,全面启动城镇更新改造,以项目建设补短板、提品质,做强城镇中心区功能配套、能级跃升,持续优化镇区空间布局,引导侨亲乡贤参与助力,实施教育、医疗、养老、安置等“四中心一片区”安民项目和惠民工程,扩大全镇域乡村共同发展辐射效应,打造宜居宜业活力小镇。城镇更新改造开发以来,已启动项目面积223.74亩,总投资达17亿元,商住街、安置房、民俗区、公建配套等功能区域完成布局,实现区域内超70%的土地用于建设改善群众生活和提升城镇品质的民生及公建项目。
惠安县崇武镇
规划引领新格局 古城绽放新风姿
崇武镇位于惠安县东南沿海突出部,立足历史古城文化、惠女民俗文化、世界石雕之乡等资源禀赋,形成“一心、一带、一环、七区”的镇域振兴规划,构建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临港和渔业、雕艺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问海文创园、惠女风情园等一批文旅产业项目。通过一体谋划镇域乡村建设、产业布局和项目策划,系统优化全镇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被省自然资源厅列入“市县国土空间规划-镇村规划联编试点”为契机,完成《惠安县崇武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2-2035)、莲岛路北片区和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渔港经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岞/港墘、五峰、溪底等片区联编、多村联编,实现全镇300多家石雕石材企业整合提升,20余条主次干道建设优化,打造大岞村、潮乐村、前垵村等一批国家、省级旅游村。
农业生态型
“小乡镇”汇聚“大合力” 乡村联动共筑“共富路”
洛江区虹山乡
虹山乡位处洛江区北部山区,以乡镇农村经济共同体为抓手,组建乡级乡村振兴公司,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架构、目标和机制,激活村级集体资源,设立项目子公司,引导村民通过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成为公司股东协同推进,促进社会资本和经济组织参与项目建设和市场运营联合推进,将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围绕康养、农业、文化、旅游等方面共同建设“梧凤小镇、彩虹之乡”。在乡村联动赋能过程中,推动辖区5个村,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0年底的82.52万元,增长到2023年底的超400万元,实现百万村财2个,其中依托乡村振兴公司收入超300万元,占比约75%,预计2024年乡村振兴公司总营业额将超2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2.75万元。
泉港区界山镇
聚焦现代设施农业 打造农业产业强镇
界山镇位处泉港区北部,通过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逐步构建以龙马溪为轴、以天马山为核的“两马”特色现代农业体系,建成百亩水培蔬菜基地、千亩蔬菜核心示范区。通过走稳“规划先行”、“政策保障”、“机制盘活”、“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等“五步棋”,逐步绘就“现代乡村新画卷”。目前,界山镇共建成设施农业大棚3000余亩,在建设施养殖基地2500亩,开发山地设施果园近6000亩。
南安市蓬华镇
深耕“三美五换” 细作山区农文旅
蓬华镇位于南安市西北山区,策划生成“蓬橙+”项目包,探索以项目共建富美产业、从细节打造秀美风光、用共治建设和美乡村的创建路径,厚植农技换工、品牌换市、产业换血、乡村换装、乡风换新的特色举措,锻造农业产业强镇、生态旅游名镇。以天柱山香草世界为龙头,培育神农大峡谷农耕文化景区、山橙主题乐园等项目,实现总投资15.35亿元,建成镇村重点项目118个,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安溪县虎邱镇
做实“一镇一业” 做精“一村一品”
虎邱镇地处安溪县中南部,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乡镇,立足丰富的茶产业资源禀赋,通过多元融合赋能茶叶主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高效推动“一村一品”深度培育,创新“三产融合+全域旅游”新模式,构建出“一叶飘香、多元增收”的茶产业发展新格局,实现茶叶产业延链补链、乡村旅游守正创新、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绘就一副具有虎邱特色的“富村山居图”。培育罗岩村黄金桂、芳亭村晒烟、湖西村铁观音、竹园村铁观音等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个,建成茶叶集中初制加工厂12家,茶叶年吞吐量12000吨,实现旅游业产值近亿元,茶业产值达6.67亿元。
说明:2023年度泉州乡村振兴整镇推进十大典型案例推选欢迎社会各界监督,联系电话:225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