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2月02日

把新诗阅读门槛降低,审美门槛加高

卢辉,高级编辑、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本期执行:融媒体记者 李菁 通讯员 吴撇 曲燕

就新诗的创作而言,新诗的公众表达无疑成为当下诗坛的一大趋势。

新诗公众表达有“六少六多”的基本特征:少书面粉饰,多口语直陈;少修辞技巧,多在场感觉;少高蹈大词,多情感质地;少语言风暴,多公众话语;少矫情渲染,多叙事元素;少超验杜撰,多经验写实。诗人和散文家在使用语言上有着不同的方式。散文家注重细节和修辞技巧,而诗人则强调口语和情感。诗人要在有限的语言中表达公众情怀和个人思考,同时展现出叙事和经验的元素。叙事诗究竟要以怎样的面孔出现?我的判断尺度是:诗歌传递的语词可以“口语化”,诗歌最终的诗意不可“口语化”,也就是说,真正好的叙事诗是把阅读的门槛降低,而把审美的门槛加高,不是写到口语为止,而是写到口语以外。

新诗的公众表达在呈现诗意时有“七让”——让平白的语调、素朴的活法“积淀”成经验的晶体和精神的技巧;让明知故问的“拙气”消解高蹈的矫情,凸显诗歌的“元气”;让经验、经历、事物自身“说话”,降低语言自身的过度表达,呈现诗意的纯粹性;让生活的常态折射生命与精神的“气场”;让常态化的语调和语势实现诗意的最大化;让公众的视角透过诗意的内核;让公众情结衍生为普世情怀。

众所周知,百年诗史从胡适的“懂”(白话)到北岛们的“不懂”(朦胧)再到当下的“说”(口语),看似一个小小的轮回。现在的诗歌不再过度追求抽象、变形、隐喻、象征等特点,白描、叙述成为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情都会有回环,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实,这百年之间,新诗一直在“懂与不懂”或“用与无用”或“标准与无标准”中争夺地盘和名分。从《诗经》开始的风、雅、颂,这三个字已经告诉我们,诗歌的存在场域在民间、在贵族、在庙堂,被信仰、文化、精神所牵引。诗歌发展到今天,它一直在这三个地带里面,在某种意义上,它不是退步,而是一种更重要的进化。

这种进化看似语言的门敞开了,它内核所展示的东西把阅读的障碍打通了。我一直保持着一种年轻的心态去对待诗歌。平时,除了喜欢跟比我老一辈的诗人交流外,也很喜欢跟一些年轻人交流。每一个时代必然带有它独属的时代烙印,每一个时代的人表达的方式都不一样,与其说是诗人诗歌中的时代特征,不如说是时代造就了诗歌的语言特征。现在很多好的口语诗,除了想要跟现在时代的全方位对接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现代人的内心诉求。越是用概述的表达,它就越遮蔽。过去所谓的难度写作往往把很多现象级的东西遮蔽掉了。我们要如何让这些现象级的东西浮出水面,让我们能够读得进、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又能够思考?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一首诗才称得上是好诗。

--> 2024-02-02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66999.html 1 把新诗阅读门槛降低,审美门槛加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