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暨校外教育工作推进会召开。推进会交流展示了我市各县(市、区)德育工作以及校外教育工作的亮点与做法,描绘了泉州德育发展的新蓝图,增强了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2024年全市德育工作及校外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按下“启动键”。
□融媒体记者 陈森森 通讯员 陈华森
共话德育集智慧
推进会现场,来自晋江市、安溪县、泉州台商投资区等县(市、区)的三位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围绕德育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聚焦德育工作架构、德育项目实践、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思政队伍建设、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介绍做法、分享经验。
晋江市校外教育工作强化素质教育,一体衔接课内课外课程,新引进无人机、机甲大师信息科技类课程,围绕综合实践、劳动实践、研学实践三个专题拓宽内容,并开发综合实践saas平台对参训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去年,晋江基地培训中小学生6万余人,组织市外研学1.7万余人次。
安溪县则专门设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采购第三方心理健康服务,面向全县五年级以上中小学生、全体教职工、部分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排查、重点对象干预、线上线下师生家长培训、24小时热线服务等内容,基本形成“全面筛查—发现问题—分析研判—对策建议—预防干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泉州台商投资区强化研训一体,推动思政课教师内涵式发展,出台《泉州台商投资区教师退出教学岗位实施方案》,规范教师职业行为,严把思政课教师选聘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目前全区所有直属小学、乡镇中心小学均已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
除了现场分享外,来自各县(市、区)的学校相关负责人还就思政教育工作的难点、堵点进行交流研讨,《泉州思政2023》电子书同步发布。
做优保障聚合力
2023年全市思政人围绕 “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泉体系”接续奋进,有力引导泉州学子勤学于课堂之上、研学于世遗之城、实践于侨乡大地,着力打造“全域联动、一体协同、凝聚合力、立德树人”的一体化大德育格局。
一年来,泉州德育工作成效显著。我市充分发挥“1+1+N”大中小学思政课协作机制作用,推动公办民办高校“手拉手”建设思政课,其中泉州师范学院、泉州五中入选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成员单位。同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四方合作”的育人体系,承办全省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研讨推进会,主动融入全省大思政课体系,首批参与“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试点建设。我市培育福建省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2个,福建省中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小学思政课学科基地校5个、省级中学思政课学科基地校3个。
在师资建设方面,我市坚持选优配强、培优创新基本思路,重点加强思政课教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保障。去年,我市累计选派思政课教师500余人参加市级以上培训,举办交流活动20余场次。为充分发挥班主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泉州市印发《泉州市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自2023年春季起,泉州市直中小学校将班主任年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提高至1万元;到2025年年底前,各县(市、区)力争实现班主任年人均奖励性绩效不低于1万元,极大提升班主任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使班主任能全身心投入立德树人工作。
协同育人创品牌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市将精心打造泉州思政“大课堂”、重点凝聚思政教育“大师资”、系统搭建思政“大平台”。各县(市、区)要持续深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加强对中小学校社会实践需求的统筹协调。
以争创“国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为契机,泉州将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机构,联动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群团组织,推动“市—县—乡”“家—校—社”家庭教育一体化,着力构建市级统筹、县域指导、乡镇(社区)参与、学校、家庭共同发力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同时,做强人才保障,引进专家学者,通过培育交流等方式培育各地各校家庭教育专业指导师,组成覆盖全市学校和社区的指导师团队,引导本地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家庭教育相关专业。此外,积极创建家庭教育融合文化传承、经典阅读、体育运动、心理健康、生涯规划等品牌系列活动,深化“泉州市家庭教育活动月”活动成效,创新拓展活动形式,打造泉州协同育人活动品牌矩阵。
今年,市教育局将多措并举,加大规范力度,推动校外教育全面提升。各县(市、区)要加强对中小学校社会实践需求的统筹协调,统筹安排社会实践计划。市教育局也将通过编制、发布全市校外研学实践指南,分类评选研学实践典型示范名单等方式,加强行业引导和规范,坚决以一批高水平的基地营地为载体,推动全市研学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