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茶乡大地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元素”随处可见。近日,笔者从“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获悉,安溪全县记录在档的“龙”地名达274条,不少地区、村落、道路等与“龙”密切相连,保留大量珍贵的历史掌故和民间记忆,内含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山川湖泽隐“龙”迹
“作为中国传说中的神异动物,‘龙’象征着权威、力量和吉祥,能司掌云雨、潜渊登天,常与水紧密相连。”安溪县委史志室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安溪山川灵秀,龙脉绵延,水系纵横,人文蔚起,代出名贤,又因宋儒朱子曾经过化,故有“龙凤名区”之美誉。据《安溪县志》记载,五代时期,开先县令詹敦仁欣赏小溪场场址(今安溪县城)“三峰玉峙,一水环回。黄龙内顾以骧腾,朱凤后翔而飞翥”的美丽风光,就此选为县治。“黄龙”是穿城而过的蓝溪,从高空俯瞰,溪流的形状像一条蜿蜒曲折的游龙,绵亘数里,蓄水成湖后,故名“大龙湖”。“朱凤”为县治天然屏障凤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
安溪西部属九龙江水系,境内不少湖泊、水潭、瀑布名称带“龙”字,或以龙的栖身地命名,或以向“龙”祈雨显灵之地而命名。
古籍记载,湖头镇西部的五阆山“有巨人石,旧号仙铺庭。庭后山阿有龙潭,中产四足鱼,能知风雨,旱时祈雨辄应”;龙门镇龙塘山下的“龙塘庙潭”前,“有拜石。旧传尝祷雨,有龙见”;长泰马坑山(今参内镇祜水村马坑角落)后的“龙潭”则“岁旱祷之,灵应不爽”。
而位于龙山村龙潭山下的龙船港瀑布,深达百尺、蔚为壮观,古人诗曰:“呼啸如雷声阵阵,如是龙门港号声”。地处福田乡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龙潭坂峡谷的龙潭坂瀑布更是自然锻造的奇观。每逢雨季,巨大的水流从峭崖中凌空而下,撞击出万千水珠,宛若银河坠地。
山水相依,提到与“龙”有关的地名,自然离不开山川。东临晋江西溪的龙湖山、善坛村东部的托龙山、石古村东北部的龙堀……安溪境内山峰林立,其名往往和“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城厢镇砖文村的黄龙山脚下,山间鸟兽虫鸣,眼前树木葱郁、苍松翠柏。黄龙山别称“登高山”,因每到重阳节,许多人登高远眺,且“下有黄龙津,又名龙津山”。1991年,随着龙湖开发区的建设,山下建起新华书店、电力公司等,并开发登科小区住宅区。
此外,山中奇石千姿百态,不乏“龙”的身影,明清《安溪县志》对此多有记载。在官桥镇赤岭村,有“两石相对,一高而青,一伏而白,俗呼龙虎石”;置身虎邱镇的龙踪庙潭,水潭边有一块大石头,相传石头上有神龙的足迹。
城区镇村见“龙”名
漫步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大同路与蓝溪溪岸交汇处,曾是旧时繁忙喧闹的“龙津渡”。宋绍兴八年,“龙津桥”始建于此,桥梁截溪横渡,犹如长虹卧波,许多文人骚客游览之时,不由题诗赞赏。朱熹品题“清溪八景”中的“龙津夜月”,即指“龙津渡”和“龙津桥”。1982年,安溪重建龙津大桥,从此成为市民出入县城的便捷通道。
龙凤都城、龙腾花园、龙湖山庄、龙霞路、龙芹路……打开手机地图,一个个小区、一条条道路,各种“龙”字地名出没在寻常生活之中。
“‘龙’字在地名中的频繁出现,背后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县委史志室主任谢柏坚介绍说,宋代时期安溪地名里已出现“龙元素”,民国时期原有“新崇龙区”“龙榜镇”“龙山乡”等地,新中国成立初期还设置了龙城区。
从乡镇这一级别来看,现今茶乡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龙门镇”“龙涓乡”。资料显示,“龙门镇”之名源自龙门山,镇上的集市也称龙门圩;“龙涓乡”则在安溪置县时,取涓涓之水流入九龙江之意,定名为龙涓里,沿用至今。
翻开茶乡数百村庄名册,有古称“林东”后雅称“龙通”的感德镇龙通村,有附近山势走向如巨龙的龙门镇的龙山村、龙美村,有相传大龙经过、旧名“大龙格”的西坪镇大垅格村,还有位于龙潭溪畔的蓬莱镇的龙溪村、龙居村。
又传说“龙居村”名字由来与元朝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大有关。元至正十四年,李大在这里据险称帝、招兵买马,并开科取士、封官赐爵,进行反元斗争。因龙为帝王的象征,遂将此地称为“龙居”,延续至今。
庙宇楼台藏“龙”踪
从顶天立地的“龙柱”,到飞檐翘角的龙王庙,再到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在茶乡古迹中,“龙”依旧扮演着重要角色,腾飞于宫庙殿宇。“庙宇大门或装饰当中,龙作为‘灵物’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安溪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如是说。
安溪文庙的整座庙宇装饰题材以龙凤为主体,衬以人物、鸟兽、花卉,飞金走彩,荟萃木、石、砖等材质和雕刻及剪瓷、堆贴等工艺之大成,工艺极其精湛。尤以戟门内外、大成殿前的四对石龙柱及月坛正中陛石的云龙戏珠的石雕最负盛名。
清水岩殿宇前凿刻两根翔龙蟠柱,雕工精巧、条纹流畅,内殿雀替精雕细琢,饰有龙凤。安溪城隍庙旧庙殿外的盘龙石柱威风凛凛,屋檐翘脊装饰以双龙抢珠,衬以人物、花草,五彩鲜艳。坐落于城厢镇砖文村的福美宫,门前盘龙坐狮、麒麟献瑞,屋顶琉璃宝盖、腾龙翔凤。
据了解,民间自古有龙王信仰。参内镇镇东村曾建有一座千年龙王庙,又名“龙潭庙”,从前专门供奉四海龙王、龙王娘娘及日、月星君等诸神。清乾隆《安溪县志·杂记》引用《宋志》时称“参村龙潭庙,方二丈余,侧有大石,遇祷雨时,龟见则旱,蛇见则雨。”于是,一旦遭遇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当地官府或民众便纷纷到龙王庙烧香祈愿,祈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相传,南宋淳熙十一年安溪大旱,禾死地荒、粒谷无收,源自今天后垵砖文村显应庙的2000多名信众,三步一跪、七步一叩,直奔参内龙王庙祈雨。顷刻间,天空黑云密布,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全县旱情得以解除。
除了龙王崇拜,还有许多“龙元素”分布于其他寺庙古观的称谓中,如蓬莱镇的龙显堂、龙门镇的龙塘庙、芦田镇的龙山寺等,多数以村庄、山峰为名。另外,清水岩北坡的瞰龙亭是清水岩一大胜景,据说居此亭中北眺,千帆竞发,火车如龙。
(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