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2月20日

广济门外广济桥

广济桥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的交通要津

潮州古城内的牌坊街

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四面八方的游客,千里迢迢赶来,只为一睹广济桥的风采。

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它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全长518米,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与北京卢沟桥、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并称“中国四大名桥”。广济桥集梁桥、浮桥和拱桥于一体,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岁月悠悠,广济桥历经沧桑。从南宋至今,八百多年来,它经历过桥墩加木船的木石结构、石拱结构;清朝时期增建了亭屋和廊屋;新中国成立后又采用了三孔钢架和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结构。2003年10月的全面维修,使其恢复了明嘉靖时期的“十八梭船廿四洲”布局,2007年竣工后,它成为一座远近闻名的观光步行桥。

广济桥不仅是一个工程奇迹,也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厚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这里留下了多姿多彩的一笔。

当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来到这里后兴学育才,驱鳄治水,爱民勤政。潮汕百姓为了纪念他,将潮州城外的鳄溪改名为韩江,笔架山改名为韩山,韩愈种植的橡树也被称为韩树。民间传说韩愈的侄子韩湘子曾携同八仙一起助力修桥,所以广济桥也被称为湘子桥。“潮州山水皆姓韩”,韩山(笔架山)上的韩文公祠等都反映了百姓的炽热心声。

广济桥西侧桥头,现仍存一铁牛遗迹。史载清代韩江频发洪水,时任太守张自谦命人铸两尊铁牛分别镇守东、西两岸桥头,后来一次洪水将东岸桥头铁牛冲走,独剩西岸桥头这尊铁牛,才有了后来那首有趣的民谣:“潮州八景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铁牛一只溜。”

广济桥不仅沉淀着厚重的历史,也是一座蕴含着丰富文化的建筑艺术瑰宝。在古桥上,可以欣赏到木雕、潮绣、泥塑、手拉朱泥壶等众多的非遗手工艺作品。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让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这座古桥白天闭合,夜晚开启,让船只通行,雨天还能排涝。特别让人称奇的是那中间用18只木船连接起来的浮桥,天天都上演着现实版的“过河拆桥”:每天下午到第二天早上,浮桥拆除,桥梁断开,通行大船,而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浮桥连接起来对游客开放。到了夜晚,古桥灯火通明,与江水相映生辉,恰似一条闪闪发光的“长龙”卧在水上。

我们去看广济桥的时候,仍属旅游淡季,可是广济桥上人流如潮,热度不减。人们纷纷在桥头、亭间、廊桥、木船、铁牛等处争相拍照,留下了各自美好的影像。

站在古桥上,迎着和煦的阳光与习习凉风,思绪不禁又飘回故乡泉州,眼前仿佛浮现出洛阳桥的身姿。从这里的韩愈,联想到家乡的蔡襄,此时此刻,我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句名言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只要真心实意为百姓办实事谋福利,就必定会流芳百世、声名远播。这巍然屹立的广济桥和泉州的洛阳桥一样,数百年来,早已成为人们纪念一代名臣的宏伟丰碑。 (倪怡方 文/图)

--> 2024-02-20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68435.html 1 广济门外广济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