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随着一年一度春节长假的结束,许多在外地工作或务工的“打工人”纷纷收拾行囊,离开家中的老人,踏上回程之旅。这一走,对于许多人来说,短则要一两个月才会回来一趟,长则也许又要等到来年的春节。此时,对于家中的老人而言,自然就会不知不觉地患上“年后空巢症”了。
那么,该如何帮助老人纾解“年后空巢症”呢?笔者以为,还需子女、政府和老人三方共同发力。
一方面,作为子女,除了平时在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之外,更要在精神生活上给予关爱,平时不妨“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聊聊天、吃顿饭。平时不能常回家的,要“常打电话问问”,要让老人时时刻刻都感受到儿女的关爱和温暖,切莫一走数月或一年,也没有一个电话,只是春节才象征性地回趟家。
另一方面,当地政府部门,包括基层乡村社区应发挥积极作用,在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日子里,可以组织老人们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如看大戏、玩游戏等,也可以经常性地上门看望,陪他们谈谈心,拉拉家常,从而让老人们在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给予的关爱和温暖。
当然,老人也应学会自我调节,有文化的老人,可以多订阅一些报纸、杂志,平时养成看报的良好习惯,从报刊、杂志上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没有文化的老人,也可以通过邻里间多位老人经常在一起聚聚会、聊聊天等方式,来纾解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只要人人关爱空巢老人,人人心中装有空巢老人,多方出动,形成合力,既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帮助和满足,又在精神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关注,让老人常年心情保持舒畅,远离空虚和寂寞,那么,老人就能减少患上“年后空巢症”的机会,子女在外地工作、打拼也可以更加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