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体残缺,没有做过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但这个渺小平凡的小人物,却不甘命运的苦楚,用力生活,通过自己的打拼,实现从“街友”到“街头艺术家”的转变。近日,记者采访了从河南来泉州七年的闫秀军,了解他的故事。
□融媒体记者 廖培煌 文/图
三根手指:
一场变故带来伤痛
正月的一天傍晚,记者两次前往市区东街,寻找闫秀军。
在熙熙攘攘的东街,时常有人驻足在骑楼下的摊子前,欣赏闫秀军用铝丝编织的小摆件,不时有人拿起来细细把看。五颜六色的铝丝,编出了孔雀、金龙、招财树等。
每天早上10点左右,闫秀军会骑着一辆特制的、能用单脚踩动的人力三轮车,来到东街出摊。他坐在一张矮凳上,身前架起一张折叠桌,放上编织好的成品摆件,然后从围绕在身边的箱子里翻出绿色的铝丝,将铝丝一圈一圈地绕在铝尺上,再把绕好的铝丝线圈一截一截剪下来,用只有三根手指的左手抓着,右手用尖嘴钳把一截截线圈塑成松针的模样,最后绑在迎客松盆栽上,做这样一盆约30厘米高、30厘米宽的迎客松,要花掉闫秀军一天半的时间。“现在很熟练了,以前制作,铝线会扎到手。”
闫秀军今年53岁,老家在河南。他曾当过兵,退伍后回到家乡开大货车送货,但一场车祸让他失去了左腿和左手的两根手指。后来也因此离了婚。对于过往的这些伤痕,闫秀军淡淡地说,不愿意过多提及。
不过,20多年前的这场意外并没有打倒他,他开过餐厅、摆过地摊、做过小生意。8年前,朋友介绍他到一家工艺品加工厂制作金属编织。“在厂里做的都是实用物品,小到笔筒、果篮,大到摇篮、摇椅,都有。”闫秀军说,从工厂出来后,他开始尝试着结合之前的手艺和自学,制作工艺摆件。
七年在泉:
曾露宿街头半年
今年是闫秀军来泉州的第7个年头了。为了给孩子凑齐上大学的钱,他把老家房子抵押,自己外出务工。刚来泉州时,因为手上没有多少钱,他只能买来材料做金属编织,一边做一边摆摊卖,到了深夜当起流浪人员,找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露宿。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快半年,他才在同年的冬天攒够钱租了一间小屋子。
“泉州人很友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救助站、社工、警察,给了我很大帮助……”闫秀军说,2023年8月,超强台风“杜苏芮”登陆前,他向街道求助,工作人员帮助他联系了救助站。在救助站住了三四天,台风过后,闫秀军又牵回三轮车继续出摊了。
一个工艺品三四十元,利润微薄,有市民和游客会多付点钱,这让闫秀军倍感温暖。从之前一二十元都没有卖出一件小产品,到如今,闫秀军的工艺品,一天少则卖出几十元,多则一两百元,最好的时候,一天曾卖出过1000余元。
除了摆摊,闫秀军也通过微信卖手工艺品,“客人可以看我发在朋友圈的照片选,也可以定制。”曾经有一位客人向他定制了一件长达50厘米的大孔雀摆件,这个摆件闫秀军赶工,做了几天几夜。
一个愿望:
攒钱回老家开店
生活逐渐好起来后,闫秀军也开始帮助当初露宿街头时认识的“街友”。在节假日生意好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会拿上一些铝丝和工具,请“街友”帮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简单的缠线圈,然后付给他们相应的报酬。“能帮一点是一点。”闫秀军说,流浪乞讨的原因不外乎一时失志、身体残疾等,但凡有办法,没有人愿意以马路为家。
虽然认识的“街友”中,有很多都是因为残疾靠流浪乞讨为生,但闫秀军选择靠自己的手艺生活,他觉得不靠自己劳动得来的钱,花得不安心。“多攒点钱,手头宽裕一些,打算回河南老家开一间小店,一边编东西一边看店。”闫秀军说,“我是真的想老家。”
而今,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闫秀军每月也能存下一笔钱——他离自己的愿望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