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我常吵着外婆扎灯笼。
古城泉州的年味刚淡了点,闹元宵的气氛又浓了起来。紧挨南门的大百货商店“南国”“建成”,雇了许多工人扎彩楼、挂花灯,普通店铺也在门前挂上几盏灯争奇斗艳。长长的中山路两旁的骑楼下,每隔一段,就有商贩在两根廊柱间拉上几条细绳,挂满了形状各异、色彩鲜艳的公鸡灯、莲花灯、关刀灯、“润饼”灯……吸引了许多小孩围观购买。
到了正月十三,外婆动手扎花灯了。她先准备几条细竹篾、几张色纸,还要用白棉纸裁些纸条,再搓成“纸捻生(纸绳)”。“纸捻生”两头并不搓,保留纸的原状。用“纸捻生”捆扎花灯框架,末端用糨糊糊上,很结实。
外婆会做各种各样的花灯。
最气派的是兔子灯,玉兔望月造型。下面有四个轮子,是用缝衣线圈中的木头轱辘做的。我拉着兔子灯上街,后面总是跟着许多小伙伴,我不知有多神气。
最精致的是绣球灯。绣球灯里外两层。里层是六个大小一样的竹篾圈,分前后左右上下拼制而成。周围的四个圆形糊上白棉纸,圆圈间形成的八个三角形则用各色彩纸糊上。外层是用八个大小一样略大的竹篾圈,上下各四个拼制而成。外层只是在框架上,用红黄两种颜色的纸相间缠绕装饰,并且在上面点缀了几只跃跃欲飞的小纸蝴蝶。绣球灯点亮后玲珑剔透,流光溢彩。我用细竹篾挑着绣球灯,稍微抖动,小灯笼一颤一颤的,犹如绣球在翻滚。
外婆说:“过去点的不是蜡烛,而是一块穿了灯芯的猪肥膘油,拎起花灯可以随意甩圈子。”
我也很希望能提着绣球灯乱甩,可惜的是当时找不到灯心草了。
“来去‘睇灯’喽。”我兴高采烈地提着绣球灯上街了。灯不小心被烛火点燃,外婆却说是“出灯”(谐音“出丁”)的好兆头。
外婆去世多年,我也长大成人了。我了解到,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名声在外。宋代梁克家《三山志》载:“泉州花灯品种色色俱全……”泉州花灯的特点是制作精良。
后来,我回想外婆扎花灯的过程,带着女儿完成了一次绣球灯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