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龙年,不由回想起当年父亲制作的龙灯。
父亲苏培金出生于1935年大年初一,我的祖父早故,祖母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养育我父亲姐弟四人。年少求学时,父亲因家庭贫困,难于支付“劳师”的费用,饱受塾师歧视,但他好学上进,后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40多年的教学生涯里,父亲对家庭有困难的孩子倍加关爱,用自己微薄的薪金资助了许多贫困的学生。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父亲的工资无疑是家庭的主要收入,然而由于他的“大方”,导致家里的用度开支捉襟见肘,因此,母亲时不时会与他闹点小矛盾。父亲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多次受到团中央、省教育厅、泉州市各级的褒奖,他的善举也赢得了众多学生的爱戴,我们姐妹亦从中潜移默化,受益良多。
父亲在教书育人之余还潜心学习其他技能,在绘画、彩扎等方面心灵手巧,匠心独具。
1978年,泉州元宵灯会在开元寺举办,由父亲制作送展的泉州一中“龙灯”走红,开启了泉州大型动物灯制作的先河,其后,一直持续到2000年期间,父亲制作了诸多的花灯,以龙灯最为出彩。他制作的龙灯灵动飘逸,呼之欲出,在泉州威远楼、府文庙、承天寺、百源清池等展区引人瞩目,广受好评,屡获嘉奖。2000年他制作的一对大型龙灯在威远楼展出后,威远楼管委会妥加保管,据2012年龙年的新闻报道,父亲制作的这一对10多米长的龙灯时隔12年后再度闪亮登场,依旧完好精美。
回想每次龙灯制作之始,父亲先用粉笔在地面绘出龙腾挪飞跃的形态,再根据图形选用铁丝和柔韧弯曲的竹皮捆扎连接成龙体的框架,在灯架中间,捆扎许多竹圈于龙体上,衔接处再用细线或绵纸捻扎固定。其后用电线和各种灯泡、灯管,置放灯架中做照明用。整个框架形成后,用不同颜色的丝绸布细细裱糊,绷直、拉紧成型,待灯笼通风晾干后做外部装饰和彩绘。装饰时鳞片等分别贴上刻纸、花边,彩绘时用不同色彩、花纹描绘,再根据具体需求匹配云彩、波浪装饰物。装饰大多由我们姐妹协助完成,而龙头部分为了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父亲都是亲力亲为。由于父亲制作的龙灯栩栩如生,声名远扬,许多单位纷纷找他预订。每到辞旧迎新之际,父亲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我们也经常要加班加点为他打下手,那种节前的忙碌一直持续到他突发脑溢血的2001年。
往事如风,父亲已然故去多年,那些他精心制作且曾经在泉州灯会上大放异彩的龙灯,也已随着时光的匆匆流逝而成为人们的记忆,但它们却永远是我们姐妹心中最靓丽璀璨,最难以忘怀的彩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