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地区,逢年过节制作的美味小吃,很多离不开糯米这项原材料。糯米是糯稻脱壳的米,主产于我国南方。它是一种主要由淀粉和少量蛋白质组成的粮食,被广泛应用于制作糕粿类食品、粽子、米酒等。刚刚过去的元宵节,大家吃的元宵圆也属于糯米类食品。糯米及其制品虽美味,但要注意并非适合每个人。
□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文 CFP/图
1
糯米小吃风味独特
糯米食用价值广泛,可以制作成年糕、八宝粥、糯米饭等各种食品,还可以用来酿酒,或者是制作醪糟等。在南星中医馆执业中医师邢荣欣的印象里,糯米糍粑是闽南一道特别流行的传统美食,小时候逢年过节少不了它,各种酒席上都有它的身影。那时候长辈们会自己做糯米糍粑。传统的糯米糍粑做法是把糯米提前浸泡一个晚上,第二天将糯米洗干净沥干水放入蒸木桶里,再放入大锅蒸熟,然后倒入石臼打成泥,最后揪成一小团一小团,裹上事先磨好的黄豆面即可。
而在餐桌上,用糯米制作的菜肴也数不胜数。比如闽南地区小孩子满月请客都要吃八宝饭。八宝饭的食材包括胡萝卜、香菇、大米、莲子、海蛎干、虾仁、豆腐、猪肉等,还要加点糯米,吃起来口感更黏稠而富有嚼劲。糯米蒸排骨也是一道美味的传统菜肴,将排骨腌制后裹上糯米蒸熟,肉质鲜嫩、口感软糯。元宵节我们吃的元宵圆,则是将黑芝麻、白砂糖裹上糯米粉制成。还有酒酿丸子、红枣糯米糕、糯米烧卖、糯米鸡、腊味糯米饭等,搭配糯米做出的菜肴或甜品口感丰富,风味独特。
2
适量食用有益健康
泉州市营养健康协会副会长、营养师、健康管理师杨丽红介绍,糯米主要由淀粉构成,其中约80%为直链淀粉,20%为支链淀粉。这些淀粉提供了人体所需的能量。此外,糯米还含有少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族以及矿物质(如钙、铁、磷)等营养成分。
杨丽红说,糯米是一种常见的粮食,其富含淀粉和蛋白质,能提供大量能量和必需氨基酸。它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E,可以起到提神醒脑、抗氧化的作用。糯米中的芝麻酚、皮甙等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等作用。在闽南常见的糯米制品中,糯米的营养被充分利用。比如糯米糍、糯米团等糯米糕粿类,通过将糯米与其他食材结合,增加了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糯米糍中常加入红豆沙或芝麻馅,丰富了食物的口感,同时也增加了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而糯米团则经常搭配肉类或蔬菜,不仅丰富了口感,还使得糯米团的营养更均衡。
闽南人过年节时,常备糯米酒,糯米在制作米酒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杨丽红解释,糯米经过发酵后,会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也会释放出一部分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生素等。适量饮用米酒有助于促进消化,改善食欲,但过量饮用则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杨丽红提醒,尽管糯米有诸多好处,但过量食用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害处。首先,糯米的糯性大,如果食用过多,容易堵塞肠胃,引起消化不良。其次,糯米中的糖分含量较高,容易导致血糖升高,给糖尿病患者带来风险。此外,由于糯米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不适合减肥者食用。最后,长时间存放糯米可能导致霉变,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总的来说,糯米及其相关制品都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但在食用时也需注意适量,避免因过量摄入而导致身体不适。
3
滋补食疗方
糯米,禾本科稻属植物糯稻的去壳种仁。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黏性大。糯米得名与其特征有关,古人以“糯”来称黏性的稻米。《本草纲目》中记载糯米“酿酒则热,熬饧尤甚。饧印饴糖,润肺和脾,化痰止嗽。”
邢荣欣介绍,中医认为糯米性甘,温,归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缩尿,敛汗,解毒之效。孙思邈:“脾病宜食,益气止泄。”(引自《证类本草》)。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称得上是温补强壮的食品。作为中药炮制的辅料,相对其他米应用是最广的,以糯米为原料酿造的黄酒至今仍是炮制中药的液体辅料。注意发热、咳嗽痰黄、黄疸、腹胀、胃肠消化功能障碍者忌食。
糯米糍粑是结合糯米和大豆的妙用制作而成的美食。糯米入脾胃肺经,有补中益气健脾之效;黄豆性平,除了健脾之外还能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消化,两者配伍,除了食美味佳之外,还有补中健脾之效。
八珍糕也是一道糯米食疗方,是以党参、茯苓、白术、扁豆、莲子、苡米、山药、芡实等为原料,融入糯米粉制成的一道中式传统甜品。其中的党参、糯米补中益气;白术益气渗湿,莲子、山药健脾益气止泻,扁豆、苡米利湿。有脾胃虚弱、大便不成形、肌肉偏松弛、脾虚体倦、精神面貌欠佳、有气无力的、气色偏黄、食欲不太好等症状的大人孩子常食有益。
邢荣欣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糯米食疗方:
1.糯米、莲子、红枣、山药适量,同煮粥,加适量白糖调味食用。有健脾胃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引起的泄泻症。
2.糯米酒适量,鸡肉200克—500克,蒸熟食用。有补虚损、安心神作用,适用于产妇或病后体虚者补益。
3.糯米、小麦麸各100克,同炒黄,研成细末,每次服10克,一日三次,可治盗汗不止。
4.糯米50克,槐花米100克,同炒黄,研为细粉,早晨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10克,可治瘰疬。
5。糯米100克,小麦120克,同煮粥,用适量白糖调味食用。有养心神、厚肠胃、敛虚汗、强气力作用。适用于小儿汗多、精神疲倦、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妇女心神不宁,烦躁、神经衰弱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