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于理
主持人:10元下单防水补漏维修,结账时竟被收取7300元;电话里说的50元上门开锁,最终花费近千元……春节前后,高价维修现象频频出现,引起广大消费者不满。“维修刺客”乱象该如何遏止?
本期嘉宾:杨朝清、张西流、王琦
别“狮子大开口”
□杨朝清(教师)
家居用品维修不仅关系消费者切身利益,也关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助于塑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小病大修、无病假修、坐地起价”的“维修刺客”,让消费者沦为“待宰的羔羊”。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一些人利用形形色色的手段侵犯消费者的权利与尊严。
哪怕是简单的家电维修,“维修刺客”也敢于“狮子大开口”。“维修刺客”不仅收费高昂,在维修质量上也往往得不到保障。“拉大旗做虎皮”通常都是“李鬼”的套路,能忽悠一个算一个,能讹一笔算一笔。成本低、收益高、风险也不大,让“维修刺客”大行其道。
背离消费者心理预期的“维修刺客”,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维修工艺较为复杂、费用也较高的维修业务如防水补漏,一些商家为了招揽和争夺业务,故意在平台上采取“低价策略”,维修时再利用各种借口抬高维修费用,这显然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另一种就是维修服务费本身不高,商家通过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夸大其词的方式让消费者多花了冤枉钱,这无疑涉嫌欺诈。
注重利益变现虽无可厚非,但维修行业需“取之有道”、恪守相应的规则与边界。商家明明可以和消费者互利共赢,却非要通过“零和博弈”来做“一锤子买卖”,获利的同时,损伤的却是一个群体的口碑与声誉。这难道不是一种涸泽而渔?
需“行业标准”
□张西流(公务员)
疏通下水道、家电维修、开锁等,是很多家庭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需要的服务,但家庭维修行业一些以次充好、巧立名目、小病大修、坐地起价等行为时有出现,不少消费者吐槽遭遇“维修刺客”的经历。
受多种因素影响,家庭维修“正规军”正在萎缩,且规模有限、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维修刺客”攫取大量市场份额。问题是,“维修刺客”不仅使消费者蒙受经济受损,甚至可能给家庭设施设备使用埋下安全隐患。
家庭维修何以乱象频现?很多故障普通消费者很难识别,再加上目前家庭维修服务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一些不良商家趁虚而入,不规范收费和过度维修现象频现,消费者屡屡中招。
整治“维修刺客”,亟须行业标准“亮剑”。应加快出台家庭维修服务明码标价规定,家庭维修服务经营者应按照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公开明示家庭维修服务的价格以及服务质量标准;维修人员上门时,要求出示收费价格表,以及维修人员应当具备的《特种作业操作证》等,并在收费后,要求提供发票或者收据,以便维权;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家庭维修服务平台的监管,对维修商的资质需加强审查,对违反价格体系的维修商予以严惩。
应“多管齐下”
□王琦(职员)
根治“维修刺客”这一顽疾,需要多方合力、多管齐下。作为消费者,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至关重要。在选择维修服务时,不仅要关注价格,更要对服务内容、质量标准、收费明细等进行全面了解。消费者可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获取信息,对商家的信誉和口碑进行综合评估。在签订维修合同前,务必要求商家提供详细的报价单,并明确约定服务范围和质量标准。
政府部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责无旁贷。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维修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规范,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要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的维权诉求,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作为维修服务的提供方,企业和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用户反馈机制,对用户的投诉和建议进行及时响应和处理。此外,要积极参与行业自律组织,共同推动维修行业的健康发展。
媒体和舆论的监督作用不容忽视。媒体应加大对“维修刺客”现象的曝光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真相、提高警惕。要引导社会舆论对诚信经营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正面评价和支持,共同营造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
总之,防范“维修刺客”需要消费者、政府部门、企业和媒体等多方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让消费者安心、放心地享受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