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台商投资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于去年10月建成区综治中心,实行“一站办理”,依托数字化手段打造基层善治超级工具,强化矛盾多元化解、网格化管理等功能。如今,群众只需“跑一地”,就可实现诉求办理、纠纷化解。
□融媒体记者 黄枫 通讯员 张宏萍 文/图
融合办公
群众诉求“一站办理”
“找你们算是找对人了。”近日,张坂镇村民骆女士握着调解员的手,激动地说道。
原来,骆女士与其他人一起在台商区从事清理建筑垃圾工作,被拖欠6万多元工资。多次追讨未果后,骆女士等人向区综治中心寻求帮助。群众事无小事,人民调解员骆培泉向当事人双方了解事件原委后,针对该事件协商的矛盾点,从法、理、情三个方面进行引导,提出针对性的调解建议并协调多方。该纠纷最终于今年1月17日达成调解协议,以双方皆满意的结果顺利化解。
矛盾调解,往往涉及的部门很多,老百姓碰上难题,经常是跑很多地方也办不成事。为此,台商区建设区综治中心,全面整合入驻公、检、法、司、信访、妇联等14家单位矛调资源,进驻法律援助与信访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职工维权帮扶中心等单位,实体化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实现“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
该中心一楼为群众接待服务大厅,设置信访服务、法律援助、工伤认定、劳动仲裁等10个办事服务窗口,负责登记受理群众各类诉求。中心内设置了信访评理室、心理疏导室、矛盾纠纷调解室、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室等9间功能室。窗口登记受理咨询后,无法马上解决的,根据矛盾纠纷的类别选择相应的功能室进行调解疏导。
快速介入 矛盾纠纷“一网统管”
台商区综治中心利用“人力+科技”,将矛盾纠纷“一网统管”,以最快速度、最高满意度化解纠纷,防止纠纷进一步扩大。
近日,东园镇村民陈某辉与陈某云因挪车发生肢体冲突,导致陈某辉轻微伤,陈某云肋骨骨折。得知此事后,区综治中心专职调解员王建忠主动到所在村委会向村“两委”了解事情的原委和双方当事人的性格特点,采取“背靠背”的方法,先后跟两个当事人会面进行调解,又“面对面”让双方当事人坐下来协商。最终双方同意和解,分别签下承诺书及谅解书,事态没有进一步扩大,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据介绍,台商区研发“汇治理”信息采集前端APP,强化“一标三实”等基础信息采集更新,建立完善“人、地、房、事”等基础要素数据库。融合“社区网”“综治网”“警务网”三网为一体,整合全区805名专职网格员,全部匹配到381个单元网格、1153个责任网格中,常态化开展入户走访,主动排查纠纷隐患,并录入“汇治理”APP。同时,研发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调度平台,集成“汇治理”APP、110非警务类警情、12345平台、亲清家园等信息,按照属地或属事原则,分发调度、及时流转给乡镇、部门办理和处置。强化数据分析,深化日统计、周汇总、月分析,切实做好社会治理风险隐患和民生热点问题追踪的动态分析,提升智能化风险识别、管理和预测预警能力。
此外,台商区创新推行矛盾纠纷“排调分离”机制,实现排查式纠纷隐患“报得上来、整得下去”。建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构建“镇管片、片管村”的调解网络体系,推行“一村一专职调解员”“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配备区、镇、村三级调解员470名,兼职调解员267名,常态化开展调解。
闭环管理 问题解决“一抓到底”
有反映,必回应,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保障是做好问题处置的关键。台商区建立问题处置七日现场核实确认制度,乡镇和部门调解办结完矛盾纠纷或隐患后,民警需于七日内对办结的事件到现场督查核实、回访确认,并将结果反馈至指挥调度平台,形成问题处置闭环,不断巩固网格巡查、信息采集、源头发现、任务分派、问题处置、核查反馈、效能督导的七步闭环机制成效。通过研发专项手机APP,联网指挥调度平台,根据权限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区情态势,关注纠纷隐患处置办结进度并督办重点事件,实现区情态势掌上感知、要事难事重点突破、办理流程精准穿透、问题处置全程闭环、社会事务“一网统管”。
同时,建立“大督查”机制,构建扁平高效、穿透直达的“大督查”指挥体系,对部门、乡镇、村以及网格员的事件处理、日常管理等进行督导闭环和追溯倒查,把督查事件办理结果与干部的绩效考核、评先评优、晋升晋级等挂钩,形成“督、改、查”监督闭环,实现边督查、边协调、边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