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北翼,湄洲湾畔,福建联合石化公司塔林罐丛屹立在泉港石化工业园区。从乡野村居到千亿石化产业基地,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福建联合石化公司见证了泉州石化产业翻天覆地的巨变,也从中得以滋养成长为一艘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石化巨轮。
□融媒体记者 陈林森 通讯员 翁晓军
在泉州开天辟地 告别“福建不产一滴油”的历史
时间回到1989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中国石化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订合资建设福建炼油厂(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协议书,就此开启了福建石化产业的恢宏篇章。彼时,来自大庆、兰州、荆门、长岭等炼厂的开拓者们,响应号召涌向泉州的湄洲湾南岸,敲下福建炼油厂建设的第一锤。
仅仅不到三年时间,荒土地上腾起石化“银龙”。1992年9月30日,合格的汽油产品从福建炼油厂常减压装置产出,结束了“福建不产一滴油”的历史。扎根在泉州这片热土上的福建炼化,也由此驶上发展的快车道,并走向国际化。2007年3月福建炼化与埃克森美孚中国公司、沙特阿美亚洲公司合资成立了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福建联合石化”)。福建联合石化的诞生,再一次填补了一项空白——2009年9月,福建联合石化80万吨/年乙烯联合装置,在泉州安全投料试车一次成功,结束了福建不产乙烯的历史。
中外合资特大型石化企业设备、技术、人才、管理优势充分迸发,时至今日,福建联合石化已拥有14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110万吨/年乙烯产能,延伸发展出乙烯、丙烯、丁二烯、苯、对二甲苯等产业链,当之无愧泉州石化产业的龙头之一。自1993年至今,福建联合石化公司累计加工原油(料)约2.04亿吨,生产产品1.82亿吨,实现销售收入10264亿元,并为泉州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企业还牢固树立“创造价值、满足客户、造福员工、回报股东、贡献社会”的使命,积极参与助学、助孤、扶残、扶贫、赈灾等地方公益事业,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