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退役后重新购买一辆公交车大概要80万元,经过我们重新设计改制电池以后,价格便宜的电池只需要10多万元,极大节约了企业成本。”在泉州清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泉州清能”)生产车间,董事长卢敏艳指着刚设计改制好的电池告诉记者。还没出新年正月,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自动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拆包、检验、组装、测试正有序作业,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泉州大力推动新能源、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少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布局,抢占新领域、新赛道。新能源汽车电池梯次利用风口,也有企业落户填补产业空白。位于泉港区的泉州清能投资建设的锂电池科技项目,通过梯次利用技术赋能为动力电池“换上新装”,实现“退役”后“新生”。 □融媒体记者 高慧子
先行先试新赛道
打造全省唯一“电池医院”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动力电池回收问题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这让动力电池回收在成为产业“缺口”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商业“蓝海”。泉州清能正是看中这一风口,“小步快跑”战略瞄准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动力电池赛道,2022年在泉州成立并落户。
梯次利用的核心是对原生产品进行一系列的检测和分析,科学判断其生命周期及可再次使用性,从而设计出符合该产品的梯度等级和应用领域,这不仅能够降低电池全生命周期成本,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还能为企业节省用电成本。“根据动力电池平均寿命5—8年来推算,新能源动力电池即将进入退役高峰期,未来几年将有大量的电池退役。”在卢敏艳看来,将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利用是一个极具前景的新赛道。
“我们相当于做一个‘电池医院’,退役的动力电池被回收拆解后,对其模组进行数据和性能方面的测试,符合再利用条件的电池被重新设计改制成新产品,不符合条件的电池会回收到下游机构做专门处理。”卢敏艳介绍说,“目前我们是省内唯一一家从事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的企业,已在泉州投资落地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锂电池梯次利用中心、动力电池维修中心,退役动力电池年处理量达5000吨。”
据悉,梯次利用企业大多集中在电池退役量大、技术资源优势明显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谈及为何落地泉州,卢敏艳说:“前期在省内多个地方进行选址建设,因为泉州地理位置优越,能够辐射全省范围,另外从审批报建、开工建设到后期验收等,政府部门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让我们的项目一期能够顺利完成,为我们企业当年就列入规上保驾护航。如今泉州又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出台了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市委、市政府积极搭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和支持。”
集聚引进高端资源
破解民营企业引才难题
动力电池发展至今,不同厂商电池的一致性较低,这对梯次利用造成了很大障碍,此外该产业属于新兴领域,市场上具备相关经验和技能的专业人才相对短缺,这也成为泉州清能发展之初的巨大难题。
为此,泉州清能选择加强校企合作,并且利用政府人才政策以及优化招聘流程等措施,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形成全流程生产技术人才闭环,逐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我们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合作推动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定期来企业进行交流和考察。近年来泉州的人才政策实施也比较多,进一步帮助公司引进高端人才。”目前泉州清能已取得6项发明专利,并在电池主动均衡和逆变器系统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23年,该企业成功通过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认定,并入选2023年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最近企业又计划申报福建省科技厅的科技项目。
“一期项目已投入智能化、柔性化退役动力蓄电池回收梯次生产线,二期计划投资5000万元,完成厂房扩建和设备导入,将梯次利用年处理能力提升到8000吨。”在稳住业务基本盘的同时,泉州清能还瞄准物流车、网约车等领域,打造未来长期增长新引擎。“厦门金龙汽车集团三分之一的市场占有率是我们在提供电池服务,后续将不断加强与电池领域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更好地了解电池技术和市场趋势,计划三年内发展至少5家头部客户,年处理能力达2万吨。”卢敏艳表示,公司列入规上企业后,政府还有奖励兑现,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市场就有信心!期待在泉州这片投资热土上,奋勇争先、攻坚克难,不断向‘新’求‘质’,把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