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切实保障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去年8月,鲤城选取浮桥街道滨江社区、开元街道西湖社区,依托“暖新鲤”驿站,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治驿站,切实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截至今年2月,全区共调解案件17件,调解金额约3.8万元。
走进滨江社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治驿站,大厅宽敞明亮、视野开阔,功能区域划分合理,冰箱、微波炉等服务设施摆放整齐,而墙上红黄相间的“滨江社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治驿站”标识格外醒目,法治文化标语、法律服务内容、“鲤城掌上12348公共法律服务”微信二维码也清晰呈现。
根据服务群体的工作特点,滨江社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治驿站还安排律师每月固定时间进驻值班,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等法律服务,同时还会定期开展法治讲座、普法宣传等以及提供法律援助、公证、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指引。
“虽然法治驿站设立的时间不长,但是已经发挥了作用,目前调解案件集中反映的是工作时间过长、工伤认定不明确等问题。”鲤城区司法局工作人员介绍,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维权难度相对较大,成本高,法治驿站不仅能免费给予法律咨询服务,并能及时介入调解,省去了当事人的时间与成本。“法治驿站设立是鲤城区法治赋能新业态发展的积极探索,将有力守护辖区新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
下一步,鲤城将进一步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治需求,加大新就业劳动者的维权力度,结合全区35个“暖新鲤”驿站的建设,发挥优势互补和功能联动作用,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歇脚地”和法律知识“加油站”融合,让优质的法律服务“触手可及”,打通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后一公里”。
(吴秋瑜 张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