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3月06日

“盲盒社交”切勿盲从

□王军荣

“找一群陌生人一起聚餐?”近日,一种名为“盲盒社交”的社交形式在网上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参与者介绍,“盲盒社交”的参与者彼此均为陌生人,活动中的同伴身份未知,有参与者表示在此类活动中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但也有组织者坦言参与活动时遇到过有人不礼貌的行为。(3月4日《北京青年报》)

“盲盒社交”指的是活动的参与者彼此均为陌生人,活动中的同伴身份未知,就像拆盲盒一样。这种社交形式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从而带来巨大的新鲜感和刺激感。“盲盒社交”作为一种新颖的社交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盲盒社交”不可过于“盲目”,先要保障安全性。

“盲盒社交”对于一些性格内向、不擅长交朋友的人来说,是不错的选择,也有助于平时工作压力大的人减压,因为彼此都是“陌生人”,不用过于顾忌,想聚就聚,想分就分。同时,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盲盒社交”并非全是益处,也存在弊病,因为不熟悉,也就不清楚对方的性格、人品、动机等。因此,“盲盒社交”需要保持最起码的警惕性。

无安全,不社交。“盲盒社交”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保障安全。一方面组织者要有安全意识,要承担起安全责任和法律责任,要做好安全提醒,做好安全保障方案,准备相关安全保障设施,根据活动内容在活动前核实参与者身份、身体健康因素等情况,书面告知并由参与者确认相关活动内容、风险及安全保障方案,可提前为参与者购买相关保险。如出现危险情形,应立即停止相关活动,或者报警寻求帮助。根据《民法典》规定,群众性活动组织者如果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果线下活动中组织者未能做好安全保障,造成损害的,组织者可能需要承担相应侵权责任。组织者也要建立“黑名单”,对于一些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参与者要列入“黑名单”,比如酒后有性骚扰行为的参与者,不能让其继续参与。还要事先消除安全隐患。比如组织一些捉迷藏等户外活动,参与者间难免会有肢体接触。可以限定参与者必须是女性,以此消除性骚扰的隐患。相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莫让“盲盒社交”成为“盲区”。

另一方面参与者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参与“盲盒社交”,参与活动前多了解相关信息,对选址偏僻等有危险性的活动,要谨慎参加,切勿盲从。如果遇到不太好的行为,可选择立即离开,或者报警寻求帮助,并注意保留好相关证据,以此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盲盒社交”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仙丹妙药,只是一种新的社交形式罢了。对“盲盒社交”要理性看待,不可过于迷恋,也不可完全排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参与。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享受参与的快乐,这才是“盲盒社交”的意义所在。

--> 2024-03-06 □王军荣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70855.html 1 “盲盒社交”切勿盲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