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3月06日

碗糕的记忆

□杨新榕

在泉州街头巷尾行走,总能发现有一股熟悉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那是碗糕的香气,一种与本土生活紧密相连的味道。

制作碗糕的过程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技巧和情感。首先,要将米浆发酵至恰到好处的状态,既不能发酵过度,也不能发酵不足。只有当米浆散发出微微的酸味及呈现出细腻的质地时,才能保证碗糕的口感和风味。随后,要把发酵好的米浆轻轻地倒入碗中,这一步看似简单,却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巧,以确保蒸制出来的碗糕大小一致且形态美观。接下来,就到了蒸制的步骤了,此时要将装有米浆的碗放入蒸锅中,用大火快速蒸制。随着蒸气的升腾,米浆会逐渐凝固成型,并散发出淡淡的米香。当蒸制的时间刚好时,一锅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碗糕就可以出锅了。每一个碗糕都会呈现出完美的“笑脸”,咬下一口,米香四溢,甜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

碗糕这一闽南地区的寻常糕点,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温暖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陈阿福的孤儿,为了生存,他进入了一家碗糕店工作。尽管生活不易,但陈阿福始终保持着善良,十分热心的他每天都会把新鲜的碗糕,分享给一位无家可归的阿婆。陈阿福的善举让这位阿婆充满感激,为了回报他,阿婆向陈阿福传授了一道独特的碗糕秘方。原来,阿婆年轻时曾是一位著名的糕点师,她所制作的碗糕口味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陈阿福非常珍惜这个机会,他认真地学习阿婆的手艺,将碗糕的制作技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今,这个被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真实与否已无从考证,但故事中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之情,却依旧温暖着人心。

碗糕,如同泉州人的生活,平凡中孕育着无限的可能。当它出笼时,如花朵般绽放的“笑脸”,仿佛在诉说着泉州人的乐观与坚韧。在泉州的传统习俗中,碗糕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单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个情感的寄托。每逢祭祀之时,这小小的糕点便成了一种神圣的存在,它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人们相信,吃了碗糕就能发财,发家,迎福,就能带来好运和接收幸福。因为喜爱,由此也衍生出不少与它相关的民间俗语,比如“虾米碗糕”,这句地道的闽南语,是惊讶,是好奇,也是追问,它是泉州人生活的一种写照。无论是对待食物,或是对待生活,泉州人常会怀着一颗探索的心,去发现,去体验。“虾米碗糕”有时是对生活的感慨,它仿佛在告诉我们,生活就像这碗糕,火候到了,它才会“笑”。又或是那句“输人不输阵,输阵碗糕面”,更是泉州人性格的真实写照。这句话既道出了泉州人坚韧不屈的精神,也体现了他们面对困境的从容与淡定,就像那蒸得成功的碗糕,总能呈现出一张最美的“笑脸”。

如今,虽然在市面上可寻到各式各样的点心,但碗糕依然是我心中的最爱,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情感符号,更是一种记忆载体。

--> 2024-03-06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70864.html 1 碗糕的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