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4年03月08日

“刷脸”不应成必选项

□温文清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关于限制旅游场景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的提案》中,建议取消游客入住宾馆酒店“必须刷脸”的规定,将选择权交还给游客。消息一经披露,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个新的应用场景不断被开发出来,“靠脸走遍天下”成为人们的“新常态”。然而,一项新技术的诞生与应用过程,若任其野蛮生长,难免会伴随一些负面影响,如:互联网出现之后,一些不良信息传播成为“牛皮癣”;即时通讯应用诞生后,曾被用于不良交友;AI换脸开发出来后,引发虚假信息传播和诈骗……当下,风行的“刷脸”同样也成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过度使用和非法应用,严重威胁到人们的信息安全。

对于人脸信息,许多人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与特殊性。这也成为旅游场景过度使用“人脸识别”的重要原因。须注意的是,按相关法律规定,人脸识别信息属于“直接可识别”到个人身份的信息,其性质“并非知识产权的大数据,而是被依法纳入到隐私法范畴的个人敏感信息”。

商家出于经营或便利的目的而“任性”地要求顾客“刷脸”,不仅于法无据,甚至可能违法。具体而言,针对旅游行业,2022年颁布的《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规定,“旅馆接待旅客住宿必须登记。登记时,应当查验旅客的身份证件,按规定的项目如实登记。”该办法只是要求查验身份证件,并没有要求“刷脸”。若从更大范畴来看,国家网信办去年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其中规定,宾馆、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经营场所,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的,不得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等为由,强制、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此外,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向个人告知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名称或者姓名和联系方式,个人信息的处理目的、处理方式,处理的个人信息种类、保存期限等。

无疑,现行法律法规给了个人信息十分严格的保护,而要保护好个人隐私与人身财产安全,就需要我们拿起法律武器。

一方面,任何诈骗或侵权等违法事件都有具体的施害者,人脸技术应用领域也同样如此,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就要运用现有的法律予以追究。在此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数字政务水平,特别是,对于现有法律法规尚难企及的细微之处,可以出台细则,发现一起“打一次补丁”,逐渐形成新领域的规则体系,让侵权者无处藏身。

另一方面,公众也要有一定的防范意识,不要随意“刷脸”。AI技术(包括人脸识别)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种生活“新常态”,在禁止过度“刷脸”、不当“刷脸”的基础上,应当将选择权交给消费者,同时,也应当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公众的法律意识,并让人们充分意识到人脸信息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而提高警惕性。

说到底,“刷脸入住”不应成为必选项,我们应当拿起法律武器,强化防范意识,确保新技术既为我所用,又不制造麻烦。

--> 2024-03-08 □温文清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71248.html 1 “刷脸”不应成必选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