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后,我越来越发现平日生活中的乐趣,找到了很多爱好,招猫逗狗是爱好之一,“拈花惹草”是爱好之一,煎炒烹炸更是爱好之一。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想认认真真地去读一所厨师学校,认认真真地学煮饭做菜,尤其是八大菜系,特别让我好奇。虽然现在网络上的各种菜谱应有尽有,但是我更想知道菜品的由来与演变,烹饪的原理与技法,而与人说起吃来,能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偶尔我会想,如果不是考上了大学,也许我能成为一个好厨子。
以上的这些感慨,都是因读了梁实秋先生的《人间食话》而来。这是一本关于吃的书,里边收录了关于吃食的文章大大小小近百篇,而在各种食物之间,还夹杂着风土人情、出行见闻、回忆有感等。
《人间食话》这本书总能引起我共鸣,每天晚上把女儿哄睡后,翻一翻这本书,一般看个十页八页的,就会感到十分饿,特别饿,又馋又饿……而关于“馋”这一字,书中也是描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馋,据字典说是‘贪食也’,其实不只是贪食,是贪食各种美味之食。”并说真正的馋不是狼吞虎咽的饕餮之相,需得文化发展到相当程度,人才知道馋。此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五十七篇文章,其中五十六篇以食物命名,写吃写得通透。其中有一文,写的是楼外楼的西湖醋鱼,恰巧我也在西湖边上的楼外楼总店里吃过,仿佛与作者错时空相遇了一般,而这条鱼的味道老实讲我已经毫无印象,大抵就是味道平平,而在楼里凭栏远眺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梁老先生既生在一个讲究吃的家庭,又生在一个讲究吃的年代,这一点便让我十分艳羡。
在书中的第三部分中有一文《谈》,此文中详述了民国时期北平几家知名又地道的饭店,不仅仅形色俱全地描述了他们的拿手菜,还写出了他们的特点和故事,仿佛置身其境,十分有趣。作者着重笔墨描写了正阳楼、东兴楼和致美楼,其中东兴楼“厨房临街,以木栅做窗,为的是便利一般的‘口儿厨子’站在外面学两手儿,有手艺的人不怕人学,因为很难学到家。”看到此段莫名羡慕那些“口儿厨子”,十分希望有机会可以站在那窗外观摩观摩,凭我的本事自然是学不会的,单是看个热闹也觉十分愉快,而文中美味不消多说,自是更让人心驰神往。后文又说“东兴楼在抗战期间在日军高压之下停业,后来在帅府园易主重张,胜利后曾往尝试,则已面目全非,当年手艺不可再见”,读至此处,扼腕叹息,向往之心凉透。
书中文章围绕吃食展开,透过这些食物,流露出的其实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我一直认为食物带来的乐趣固然不仅是吃的乐趣,也是做的乐趣,做饭的过程是一幅十分生动的画面,锅里煮的哪里是平平无奇的五花肉啊!那是生活中最简单易得的幸福。
用一天的时间,做一道程序繁杂的菜品,心里往往出奇的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