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郭剑平
嘉宾名片: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词汇。本质上说,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更是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劳动者,这对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让产教融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推动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本期民企会客厅与您共同探讨。
开设实训基地 订单式培养人才
主持人: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更多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目前职业学校在产教融合人才培育模式方面有哪些自己的创新实践?
骆志忠:中职教育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教育,更注重培养服务于本地产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近年来,我们抢抓泉州申遗及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机遇,以校企合作模式打造旅游特色职教品牌,助力泉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黄重成:我们创新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企业学院—职业启航班—群教学法”五层次办学。根据区域产业设置专业,依据产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开设课程,建设同步乃至超前企业生产力的实训基地。同时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积极搭建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发挥企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建立校企一体育人机制。另外,建设由行业大师、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组成“三元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依托“三元双师”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成效。
郭霏霏:为呼应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性,我们适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如围绕晋江“4341”产业体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过程,校企行联合设置专业,订单式培养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同时聚焦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引进华为、字节跳动、金山集团、奇安信等头部企业和信泰、万物智联等本地标杆企业,深度共建联合创新产业学院,开设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
以需求为导向 校企双向奔赴
主持人: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整体跃升对构建新质生产力十分重要。接下来,应如何开启“新质生产力”时代的“人才引擎”?
黄重成: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数字经济和学生发展需求,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要以产业发展、就业市场、新业态和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做好专业实训基地的数字化提升改造,建设数字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善融入数字能力培养的高水平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同时,要大力建设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提升数字教学能力和水平。今年年初,为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我们成立由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业互联应用、集成电路技术等专业组成的数字技术学院,建设“数字产业学院”,这些都有利于培养扎实掌握数字技术技能人才。
朱庆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更高素质、更高能力、更新技能的劳动者是第一要素。产教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通过精准定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持续跟踪评估等方式,加快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人才,而人力资源行业协会作为政校企和人才的桥梁,也是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和引领人才提升的重要生力军,在标准制定、资源整合和搭建桥梁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共同推动人才“引擎”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动力。
林丽芳:“产教融合”目的在于助力产业升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新驱动引擎之一,最终的落脚点在产业,因此“产业的长期需求”应放在相对较高的位置。作为一家食品企业,我们也一直深度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育,包括共建产业学院,与科研院校开展深度项目技术合作,共建实验室,将先进技术引到晋江来,提高公司乃至区域人才的技术整体水平。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要加强“产学研”项目的深度合作,由企业的核心骨干与高校的专家、老师组成“项目研发小组”,以市场需求、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发、落地新产品,实现技术转换、落地,加持新质生产力;二是共享“研发实验室、技术中心”,既让企业的技术人员能走进高校,提高研发创新、技术创新的理论高度,也让高校的老师能走进企业,参与到企业“拓产品、提质降本增效”专项工作中,提高实践能力,企业与高校双向奔赴,提高创新能力。
面向未来产业 设置相应专业
主持人:面向未来产业,加快“专精特新”领域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一体化推进,对新形势下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教育质量、服务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产教融合如何培育“专精特新”人才?
黄重成:一是职业院校首先主动适应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面向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设置相关专业,并做好专业建设,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聚焦产业技术,着力开展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二是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积极搭建专精特新行业联盟,整合资源,开展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三是要切实建立学校专精特新行业企业师资互兼互聘机制,大力引入专精特新行业大师、专精特新企业技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教育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改革,把企业真实项目搬上课堂,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写进教材。
朱庆国:推进产教融合的“专精特新”人才培养,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一是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鼓励校企合作;二是加强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建立以实际工作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突破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四是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多部门协同 深化产教融合
主持人:对深化产教融合有何建议?
黄重成:一是推进产教融合制度体系化,强化政策协同。通过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门性法规,保障产教融合各主体利益,切实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形成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新机制。二是要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服务体系,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土地+财政+税收+金融+信用”扶持政策。三是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改革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举办混合所有制、股份制职业院校,推进职业学校和园区行业企业联合,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等。四是成立专门服务机构,构建产教协同对话机制,强化产教融合平台支撑,促进产业与教育融合。
郭霏霏:产教融合是一项需要多部门协同的大工程。建议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两翼”建设由教育系统牵头,发改、财政、人社、工信、商务等多部门共同关注和高度重视,明确对“两翼”建设的支持和发声。同时,建议发改部门在民生、教育领域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社会领域专项债等,能将非营利民办高校(视同公办高校)纳入申报范围,加速学校办学条件建设,适应城市和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
林丽芳: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归属、知识产权转让等方面相关政策可以进一步释放;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及产权归属需要政府进一步支持;对于区域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建议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大院大所的引进政策可以进一步释放,“不为所有但求所用”,使大院大所的技术成为区域技术跃迁的催化剂。
记者手记
着力打造
产教融合新典范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的革新、劳动对象的拓展,都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同时也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近年来,泉州以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发挥民营经济发达的比较优势,推动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融,走出了一条“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社会有益”的泉州特色产教融合发展新路,为泉州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2023年6月,我市作为三个城市代表之一,在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做经验交流发言,案例入选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产教融合,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能够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更好地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当前,我市立足现有九大千亿产业,实施“一校一群一产业”布局,高校现有开设专业85%以上对接我市重点发展产业、七成以上学生留泉就业创业。在全省率先发布《泉州市示范性产业学院建设指南》等5个地方性产教融合建设标准,组建全省最大规模的产教融合联盟。(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