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于理
主持人:“找个好阿姨比找个好对象还难!”一提起家政服务,不少市民就会发出这样的感慨。3月18日,“2024家政高峰论坛”举行。在主题演讲和圆桌论坛环节,有个词很热门——“员工制”。鼓励有条件的家政企业积极发展员工制,不断提高家政员工数量和比例,实现家政企业规范化、标准化、职业化发展。家政服务行业从“中介制”转向“员工制”,能改进家政服务质量吗?该如何看待?
本期嘉宾:王小梅、周家和、房清江
转型已是必然
□王小梅(职员)
家政服务正走进千家万户。特别是随着我国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从居家养老到育婴育幼,从保洁烹饪到收纳整理,家政服务种类越来越丰富,内容也越来越精细。据统计,2022年中国家政服务业已步入万亿级市场,企业数量超过100万家,从业人员约3800万人,发展前景广阔。
然而,当前国内家政服务业以“中介制”为主,雇主寻找家政人员,主要靠中介推荐或口口相传。企业管理不够规范、员工权益保障尚不完备,加之家政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政行业的发展。
家政公司这种“中介制”模式看似灵活,却有明显缺陷:一是由于人员流动频繁、各自为战,系统的职业培训往往不易开展,不利于提高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家政服务具有特殊性,服务场景又相对封闭,信任成本一直很高。特别是“中介制”下的“一锤子买卖”,更是给家政服务风险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为更好地促进供需匹配、推动家政行业高质量发展,家政服务企业的“中介制”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刻。
“员工制”是首选
□周家和(评论员)
当前,家政服务业总体上还存在着服务质量不够稳定、价格不够透明,群众对家政服务的满意度、信任度还不够高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势在必行,家政服务业转向“员工制”是首选。
其一,“员工制”有利于促进家政服务人员更加体面工作。在一些“中介制”家政企业中,少数管理人员将家政服务人员视为社会流动人员,无形中给他们贴上了“临时工”“伺候人”的标签。社会上也有少数人戴“有色眼镜”,认为家政工作是伺候人的活,瞧不起这一岗位的工作人员。如果将“中介制”家政企业改制为“员工制”家政企业,可使家政工作职业化,提高其专业度和社会认可度,有效提高家政业员工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
其二,促进家政工作人员就业更加稳定。在“员工制”模式下,家政企业从传统的介绍人转变为管理者,家政服务人员由临时工成为公司正式员工,由“灵活就业”变为“稳定就业”,能够降低家政服务人员流动性,增强行业“黏性”。
其三,有利于家政行业发展的规范化。家政服务业转向“员工制”,可通过签订电子合同、统一平台监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完善家政服务的标准和规范,有效促进家政服务行业和家政企业长远发展。
帮助破解瓶颈
□房清江(公务员)
家政服务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灵活就业”,主要因为行业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市场比较零碎,无论是养老、托育,还是家居生活服务,需求都呈现碎片化。同时,一些服务如托育、失能老人护理等,受制于收入水平,人们有需要却缺少足够“购买力”,“需要”向“需求”规模转化的瓶颈有待突破,直接影响到行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不仅如此,家政从业人员因为收入较低,“短工化”“高龄化”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少从业人员依托中介接活,干一阵歇一阵,即便是一些家政服务企业,考虑到用工成本,也多愿意采取松散劳务合作的形式,抱团接活获得收入。
支持和引导家政服务业从“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型,显然需提升行业服务供需衔接的稳定性,要有针对性的举措,融培育与规范于一体,帮助破解其中的瓶颈,补强存在的短板,加速服务市场化成熟的进程。
首先,要健全和落实养老、托育等保障政策、激励政策,给家政服务“购买”输血,扩大需求,稳定预期。依托社区服务,建立面向家政服务企业签约的“服务购买”机制,以扶持家政服务行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其次,要加大家政从业企业、从业人员的政策激励力度。比如给予企业在财政、税收、社会保障、保险和金融信贷等方面一定的优惠,切实帮助其降成本;对从业人员开展免费的职业培训、职业技能认定,对其从业所缴纳的社保费给予一定的补贴,将其纳入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等保障范围等,提高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