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北京街头,什刹海柳条渐绿,桃花含苞欲放。在长安大戏院,新编京剧《大刀王五》正在上演。戏剧采用传统京剧与现代影像相结合的方式表演,光影在幕布上投射出黑白影调的城墙、镖局,黑白色调的反差、胶片颗粒的质感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大刀王五为了救谭嗣同勇劫囚车,精彩的武戏开打,荡气回肠的唱腔和音乐,舞美、服装、声光电的配合使得整个舞台充满张力,沉甸甸的历史感让人不由自主沉浸“入戏”,正是:“一曲京剧动天下,百态人生演绎间。”
戏台上,锣鼓喧天,戏中人穿梭于古今。戏台下,我们遥望那些风流人物,心中充满羡慕,梦想成为戏中人。但是,在常人看来,京剧的博大精深容易与晦涩难懂联系在一起,这让有意亲近的观众望而生畏,深感“入戏”很难。我并非京剧的发烧友,偶然翻看《中国戏七讲》,感觉就像上了发条般停不下来阅读的脚步。《中国戏七讲》作为一本中国戏的通识读物,对于很多戏曲“小白”而言,堪称传统戏曲的入门指南。作者李楯教授是知名法学家和社会学家,不同于职业戏剧演员和研究者,李楯作为资深的“兼职”戏迷和票友,看戏、唱戏、写戏、研究戏,是我们身边真正“入戏”之人。
在李楯看来,中国戏所表达的文化主题可以高度概括为十二字——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在这一唱三叹、如泣如诉这十二个字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得以浸润、延绵。何谓“百年身”?《水调歌头·兴废阅青史》中写道:“回首旧乡国,风物尽荒凉。百年身,弹指顷,鬓成霜。”何谓“儿女泪”?《长生殿·哭像》中美人香消玉殒的悲情宿命,那些永难消解的悔恨、伤痛、思念,幻化作了“悲风荡,肠断煞数声杜宇,半壁斜阳”。《中国戏七讲》列举了《打渔杀家》《长生殿》《牡丹亭》《霸王别姬》等经典京昆剧目,一曲一戏皆是人与戏曲的深度对话,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品味。我最喜欢的是《单刀会》,关羽只身前往东吴赴宴,脚下是滔滔大江,心中是万丈豪情,一曲“新水令”直抒胸臆:“大江东去浪千叠,趁西风驾着这小舟一叶。”无边无际江水仿佛就压在关羽舌头底下,慢慢涌上来,铺满了整个书卷。
看完《中国戏七讲》,抚卷遐思,虽然书名为中国戏,其实主要讲的是京剧和昆曲。事实上,中国戏曲博大精深,很多小众剧种不为人所熟悉。记得年少时,我常随祖父去村口的戏台看木偶戏,被那些栩栩如生的木偶角色所吸引。木偶或灵动飘逸,或憨态可掬,仿佛从画中走出来一般。随着一阵悠扬的锣鼓声,木偶戏演出开始了。演员们在幕后操纵着这些木偶,凭借手指、手掌和手腕的活动来表现人物角色的动作,细致入微的操作,使得木偶们仿佛有了灵魂。伴随着高亢的曲调,木偶每一个转身、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魅力。我看得入迷,仿佛自己也成了戏中人,与他们共同经历着生死离别、爱恨情仇。
戏终人散,一切都回到现实。如今,我已年近半百,每当听到那熟悉的曲调,我仿佛又成为当年站在村口戏台下的那个翩翩少年,我依然会为那些戏中人感动。因为我知道,戏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一种信仰,我们都在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摆脱戏中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