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孩子长高的“黄金季节”。孩子的身高受哪些因素影响,帮助孩子长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儿科专家。□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长得矮并不完全受遗传影响
前一阶段,泉州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杨绿绿门诊时接到一位家长带孩子来咨询,孩子十六七岁了,身高只有150厘米左右,近两年基本上没怎么长高了。杨医生当时为孩子测了骨龄,发现他的骨骺已经闭合,身高已经无法再增长了。
对于这一结果,母子俩都觉得很遗憾。就诊过程中,妈妈随口提了一句,说家里10岁的小儿子长得也不高。杨绿绿随即让她把小儿子也带过来看一下。结果一评估,身高也是很矮,预计成年身高也只有150厘米左右,但骨骺和哥哥一样,也已经闭合。
“这个家庭有两个孩子,个子都是偏矮。”杨绿绿说,孩子的妈妈身高只有147厘米左右,爸爸高约163厘米。父母都认为,两个孩子矮可以接受,但是没想到会这么矮。医生表示,这两个孩子原本还有长高的机会,只是错过了最佳时机。
“一般身高长得慢的孩子,年龄小的时候都可以科学干预,能长到170厘米左右,甚至175厘米以上。”杨绿绿说,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研究成果,男女性身高的遗传度分别为0.89和0.87,男女性身高的遗传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也就是说,父母对子女身高的影响是相对的。比如篮球明星林书豪,他身高191厘米,比身高168厘米的父母,整整高出一大截。而他能长这么高,除了遗传,充足的营养、适当的运动和足够的睡眠,都是长高的关键。
把握生长高峰期 科学“追高”
据介绍,孩子成长过程中,只要抓住两个“黄金期”,都比较容易长个儿。
婴幼儿时期(0—3岁):这是孩子长高速度最快的周期。初生婴儿身长一般达50厘米,第一年能长25厘米,第二年长10厘米左右,第三年再长7—8厘米。在此时期,喂养是重中之重,孩子频繁生病、睡不好、睡不足,对长个儿也有影响,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家长最好找医生或看看相关的资料,系统学一学。
青春期(8—14岁):这一时期内,孩子体内的性激素分泌增多,开始性发育。在性激素的协同作用下,大多数孩子会出现生长的第2次高峰时期。在此时期内,通过调整饮食、作息等生活习惯,多数孩子平均能生长25厘米左右。
需要提醒的是,青春期也是骨骺闭合前的快长期,一旦错过,就无法再长高。所以,爸妈想为孩子长高助力,不妨好好把握孩子的生长高峰期。在这段时间内,更加科学地规划孩子的饮食、运动、睡眠等。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身材矮小、生长速度下降或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仍不理想,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应的疾病筛查。如果在排除遗传和疾病因素之后身高仍然发育异常,其原因是很复杂的。可能是饮食不当、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不良成长环境造成,也可能是因缺乏体育锻炼,特别是在生长发育关键期运动不足,当然也要注意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因素。
有家长认为,只要孩子长不高就要打生长激素,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长得更高,会要求医生给孩子打生长激素。对于这种情况,医生提醒说,生长激素不是增高针,更不是万能药。它的使用有严格的规范,比如适用于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身高情况正常的孩子,盲目追赶大高个而使用生长激素,往往是没有必要的。生长激素应在有经验的内分泌医生指导下使用,才能获得理想的身高增长同时避免副作用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