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选麦穗的哲理故事。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带着学生来到麦田,告诉他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结果有的学生东看看西挑挑都不满意,有的摘下来后又随手扔掉,以为前面还有更大穗的。当听到苏格拉底说“你们已经到头了”,那些两手空空的学生才懊悔不已。
人生的选择其实也如挑麦穗。有的人把一开始碰到的,当成是最好的,不再作其他的选择。有的人却认为碰到的并非最佳,还想遇到更好的,迟迟不作选择。有的人觉得麦穗都差不多,实在看不出区别,就闭着眼睛随便抓一个。有的人则仔细比较观察,冷静思考后再作出抉择。
小学老师A才华横溢,组织能力强,获得了前来接孙子的老领导的赏识。刚好政府部门新组建的机构在招人,老领导想推荐她过去。A感到自己的工作挺好的,加上对机关不熟悉,不免胆怯,便拒绝了。二十年后,她回首职业生涯,有喜悦有遗憾,放弃那次机会,被她视为一生最大的遗憾。
而有同样经历的B老师,则抓住了机会。当A放弃时,老领导转为推荐B,B顺利进入政府机关。因为姿色出众,她在机关里如鱼得水,结果却惹出了绯闻,丈夫与她离婚,后来个人生活一直不顺。二十年后,与A聚首时,依然孤身一人的B羡慕A儿孙绕膝,十分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说如果当时不跳槽也许一切都会更好。
而她们的同事C,也有过不止一次的转岗机会。但C感觉自己较单纯,看问题理想化,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职场纷争,倒是喜欢与学生们在一起。C就立足本职岗位,专心教研,课越上越好,深受学生及家长的好评。二十年后,同伴聚会,安于相夫教子又获评特级教师的C,恬然自足的样子,反而令A、B生出几分羡慕。
C老师活得安然自在,因为她认为所找到的麦穗,差不多了,可知足了,也感觉自己没办法找到更大的麦穗,就不再心生妄念。A老师感到遗憾,是因为她放弃了一株大麦穗,等她醒悟过来那穗比手上的这穗好时,却不能返回去折了。B倒是选择了另外的麦穗,却发现外面光鲜内里坏了,相形之下反倒是原来的好,所以会懊恼后悔。
人生没有回头路,选择了这株麦穗,就必须放弃其他麦穗;选择了这条路,就得放弃其他路。走其他的路,结果可能更好,也可能更糟,但自己没有机会走,也就无从知道。一位智者说,判断的依据应该是“事实”而非“态度”,自己的羡慕、忌妒、愤忿、后悔、遗憾,都是对没有机会走的其他道路的想象,都是“态度”,而态度是不足以成为判断的基石的。
作家余华在书中写道:“人生这道题,怎么选都会有遗憾。”要淡化这种遗憾,就得面对现实,多看事实,把握当下。恰如苏格拉底所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