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翩翩竹篾舞。在永春县仙夹镇龙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竹编,竹制品从传统的生活物件到非遗匠心制作,再到如今跻身生活时尚圈,成为装扮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
□融媒体记者张君琳 文/图
技艺传承
源自生活智慧
龙水村自古山多田少,不利耕种,却拥有成片的天然竹林,品种多且优。当地百姓就地取材,以竹子为原材料,用竹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比如扁篮、格篮、盛篮,还有盒、盘、竹箩、竹桶、米筛、蒸笼等实用性的竹编用具,曾在当地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应生活而生,应生活而发展,这些竹编用具随着技艺的进步、沉淀变得更加精致。龙水村党支部书记、漆篮匠艺传承人郭志煌收藏的一个竹制水桶,外观、大小与水缸相似,重量远远轻于陶制水缸,储水能力相当。虽历经近百年,竹制水桶依旧完好,竹篾坚实、编织紧密。据介绍,在龙水很多人都会做竹编。竹编制作,需要经过剖丝、切丝、刮削、磨光、编结等工艺流程。从选择竹编的原材料开始,当地人就潜心研究。首先要选择年限适中的竹材,然后在劈丝上下功夫,将竹片劈成“薄如纱、细如丝”的竹篾,接着按照薄厚、粗细不同进行细分,根据各类竹编器具的作用和形状在制作过程中进行宽与窄、疏与密、点线面的编织。这样的竹坯特别轻便,贴近现代审美。
若有需求,当地的手艺人也可以制作出细如发丝的篾丝,用这样的篾丝制作出来的竹篮极其精致,细而均匀的篾丝加上精湛的手编工艺,让篾丝之间不留丝毫空隙,因此龙水村的竹篮便有了“竹篮打水水不漏”的美誉。
除了日常生活用具,竹篾还可编成插满鲜花的花篮、装满糖果的果盒、迎新年的“福”字、用于品茗的茶杯盖碗、轻巧的竹编暖水瓶……竹编制品在平常的日子里,通过工匠的巧手,展现出独有的雅致,点缀生活,寄予生活的美意。
近年,龙水村迎来了一批批前来参观学习的学子。他们在龙水村的竹林里穿梭,在瓷碟上体验漆画,编结竹器……同学们在这里近距离感受龙水悠久的竹文化。
匠心打造
小可藏针大当橱
关于漆篮,郭志煌讲了一段传说:从前村里有一对夫妇,一天,丈夫在田里种地,临近中午时,妻子在竹篮里放入一碗粥和一碟菜,准备给丈夫送饭。在跨越田道时,妻子不慎滑倒,竹篮被打翻,粥从篮孔里漏出。回家后妻子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她把桐油灰均匀地刷在竹篮上,干了之后,竹篮就不会漏水了。这便是竹篮升级为漆篮的美妙传说。
龙水的漆篮,将竹艺与漆艺完美结合,成为传统竹漆工艺品,是独具闽南特色的民间生活器物。早年,人们在走亲访友时常用纸张或者手提巾包礼品。漆篮出现后,因为方便美观,作为装礼品的物件一起送给亲友。
漆篮中的漆画堆雕是漆篮的“点睛”之笔。在平滑的漆面上用稠漆、木炭粉、木粉、干漆粉、漆灰或胶灰填堆出各种纹样,然后再在高起的纹样上装饰加工。龙水村的漆匠们,把竹篮和竹盘的坯件放在石灰水中煮后,晾干抹上桐油灰,裱以夏布,涂上生漆,放在水里水磨,再经上漆、上金箔、装金线、描朱红、装金朵等工序完成漆篮制作。之后又逐渐改进,在漆篮的提柄、篮盖、篮体上进行图案装饰,或雕花,或绘鸟,或呈现民间吉祥故事,或传递美好寓意,经过30多道工序制作,制成漆篮。漆篮被广泛用于闽南地区的结婚寿诞、走亲访友、迎神祭祖等场合。若是用于重要场合,制作过程还会更加繁琐。
随着时间的推移,编篮的竹篾越来越细,款式越来越多,工序越来越讲究,工匠们不断创新,在竹篮的提梁、篮盖、篮体上精心地装饰优美的金色图案,漆篮越来越艺术化,逐渐成为实用又兼顾审美功能的生活艺术品。
漆篮轻便坚固,不变形不褪色,大小品种有100多种,一对大漆篮可盛100多斤物品,最小的直径3厘米,精巧玲珑,可谓“小可藏针大当橱”。
永春漆篮除了在闽南一带流行外,19世纪初,还随着华侨流传到东南亚各地,甚至被选送赴海外展览。如今,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等处均可看到永春漆篮被收藏。2009年6月,永春漆篮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创意创新
对接生活时尚圈
各式各样的竹编时尚女包、精致的竹编台灯灯罩、竹编桌面摆件……在龙水,在传承传统技艺基础上,竹编融入现代审美理念再一次创新,这些竹编制品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风景。
郭志煌也尝试将时尚元素融入漆篮创作,提升漆篮的艺术魅力。有别于传统寓意吉祥如意的花鸟漆篮,在龙水村的漆篮精品展销馆里,郭志煌的漆篮作品画面更精致,他还大胆地在漆盘摆件的画面上运用了诸如宝石这类的配件,让漆盘呈现别样的中东风情。此外,郭志煌创造性地将皮革配件与竹编相结合,将竹编技艺运用到奢侈品品牌的包包把手上,促进了竹包价值升级。目前,他正与几家奢侈品品牌对接,力争将竹编技艺打入生活时尚圈,提升竹编技艺的价值。未来他还计划将竹艺、漆艺与陶瓷等相结合,开发更多领域。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也为竹编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